谢邀雍和宫简介。这个问题也曾困扰过我许久,因为我特别喜欢去国子监那条街散步,每次都能闻到隔壁雍和宫传过来的香火味儿;还有孔庙附近那条街上,除了卖老北京酸奶的,几乎全都是取名算命的小店,看得很令人唏嘘。所以我选择看道路两旁的参天大树,因为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雍和宫永远都是人头攒动,可能因为它能给人希望吧,况且烧香拜佛许愿,貌似人人都能无师自通,没有什么门槛雍和宫简介。孔庙则一直高高在上,可能因为距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太遥远了,对人的学识和精神需求更高。毕竟古时候能读书的毕竟是极少数,近代又因为种种原因,还曾被批判过。
比起苦读圣贤书,还是烧香拜佛来得更轻松自在雍和宫简介。
北京的雍和宫,是后来的叫法,他的前身是“雍亲王府”,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四子胤禛十五岁时被康熙皇帝封为“多罗贝勒”爵位,皇四子胤禛开始修建府邸,当时称为“贝勒府”或是“四贝勒府”。“贝勒府”初建时规格并不高,因为他以前是明代太监的官房,只是比老百姓的房子高一些,再加上贝勒的爵位不高和生母的出身低微等原因,所以在修建时只是在明朝建筑的基础上改建为符合清朝规制和符合贝勒爵位建制的建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级,所以他的旧宅的声势、规模就大大的扩展了。而且将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雍亲王胤禛是康熙第四个儿子,所以“雍亲王府”也称为“四爷府”。有关清朝的电视剧中都称胤禛为“四爷”。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承继帝位,年号雍正。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自己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被火所焚毁,于是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于是“雍亲王府”就作为行宫改称“雍和宫”了,便列入“龙潜禁地”。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继位。雍正皇帝去世后由圆明园返京就停灵在生前寝殿“永佑殿”,寝殿改用黄琉璃瓦,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泰陵以后,乾隆帝将永佑殿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将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雍和宫”一名也沿用至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