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感情长期不和,新婚不久,沈从文即与高青子出轨,离家很多年,张沈恢复关系后,很快又传出沈从文小姨子之间的绯闻,这是沈从文1949年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熊希龄。
1熊希龄、沈从文为什么这么爱出轨?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少年从军熊希龄,后因刺杀袁世凯未成而长期逃亡,沈从文基本是母亲带大的。在这种不甚均衡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会产生恋母情结,成人后会爱上母亲式的女人,但与此同时,又不断想用出轨挑战母亲的权威,这可能是沈从文出轨的心理机制。
沈从文来自湘西,也是少年从军,文化上较朴野。
进入文人圈后,沈从文学历不足,语言能力差,使原本就比较孤僻的性格更加孤僻,这恐怕也是出轨的诱因。
2、沈从文爱上张兆和了吗?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可能只是为了获取挑战的乐趣,毕竟张年龄小得多,出身也较好,看上去高不可攀。在胡适的帮助下,张勉强答应了沈。
张兆和的思想、修养与沈有不小的距离,沈从文去世后,张曾说似乎从来不懂沈从文,直到整理沈从文的遗稿,才感觉有点懂了沈。
3、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精神距离
张兆和左倾,1949年积极要求加入华北大学,华北大学是中共设立的一所近似党校的学校,帮助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
沈从文知道后,感到很悲观,怀疑张兆和是借机要离开自己,因为他和小姨子之间的事已满城风雨。
沈从文在1949年时已因郭沫若在文章中批判他是“桃红色文艺”,被北大学生用大字报张贴,感到高度紧张,在此刺激下,他选择了自杀。
4、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很长时期貌合神离
1949年后,张兆和属积极要求进步分子,沈从文则相对消极,二人在很多地方思想不一致,但沈从文接待外人,张兆和会陪坐,沈说了什么不合时宜的东西,张及时予以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二人还是有情分的,张在保护沈。
但张兆和与儿女都认为沈从文是老顽固,经常当面批评他落后、保守、不革命,沈从文较郁闷。
5、沈从文的性格中有两面性
1949年后,沈从文屡遭挫折,不得不放弃文学写作,引人同情。但沈从文也并不是没落井下石过,在将萧乾打成右派的过程中,沈从文是做过贡献的,当面撒谎。
沈从文是萧乾的老师,上世纪70年代,萧乾见沈从文住房小,便托人解决,也没成功,便转告张兆和。沈从文知道后大怒,当面对萧乾说:“我正申请入党呢。”萧乾愕然,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萧乾晚年曾想修复旧好,托《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帮忙,李辉问沈从文,沈表示:他来了,我也不会赶他走。
李辉正好出差,约定回京后拉萧乾去见面,没想到在此期间沈从文去世了。
沈从文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超越了时代,他一生遭遇许多不公,但我们也不必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张勋算是时代急剧变化中的一个另类,他是清朝的旧臣,北洋将领。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思想潮流趋于共和,而他却“愚忠”清廷,禁止部下剪辫子,所以被称“辫帅”。 他以拥立溥仪复辟而成为众矢之的,失败后躲入荷兰公使馆,那么他和他的辫子军结局如何呢?
1917年6月,黎元洪大总统与内阁总理段祺瑞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府院之争”,张勋就是以此契机借口调停,率领10营5000“辫子军”进京,并于7月1日,拥立已经退位5年的清宣统帝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段祺瑞立即组织讨逆军,于7月12日,向北京进攻,辫子军的表现体现了他们确无实力进行复辟,举白旗的举白旗,剪辫子的剪辫子,据说当时的北京街道上到处都是辫子军扔的辫子和枪械。
眼瞅着抵抗不住,张勋带着部分残余部队退往南池子的府邸继续抵抗。讨逆军则不再围攻府邸,而是从宣武门城楼上向张府发炮,张勋招架不住,于是逃出府邸,在两个荷兰人的保护下逃往荷兰公使馆躲避起来。讨逆军用一天的时间解决了所有战斗,当天晚上,复辟的溥仪再度宣布退位。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段祺瑞,他于14日返京,并控制了政府。
“辫帅”都逃了,辫子军也就没了主心骨,当时张勋的辫子军共60营,每营500人,除了他带到北京的10营已被缴械外,徐州本部一带还有50营的辫子军,但这里编制归编制,空饷问题一直存在,所以也有学者说进京的辫子军大概为3000人,留在徐州的也就20000人,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规模。段祺瑞请冯国璋担任代理大总统后,两人经商议,达成安抚辫子军残余的一致意见,如徐州镇守使张文生、海州镇守使白宝山等皆守原职,部队则转交安徽督军倪嗣冲接管。
“复辟一举是执行北方各省督军的共同意见,有冯国璋的亲笔信,段芝贵、徐树铮也多次参加鼓动,段祺瑞他也不是不知情,我有他们的签名手折在,我决不向他们投降。”——张勋
对于祸首张勋的处理,段祺瑞表面上也发出了通缉令,并称要予以免职拿办的处分。但荷兰公使馆不是段祺瑞政府随便能抓人的地方,而且张勋握有段祺瑞以及督军团同意复辟的签字文件,这个督军团其实就是各省军政一把手的非正式协会,也就是说复辟之事,不是张勋一个人在战斗!所以张勋心里并不慌,还对外界宣称要撰写“复辟实录”,其中会牵涉到北洋各军阀,这个骂名大家一起扛。
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各军阀当然不敢让张勋全兜出来,湖北督军王占元、山东督军张怀芝、奉天督军张作霖等纷纷电请北洋政府对张勋宽大处理。段祺瑞本人处在事业上升期,也不会不顾影响,于是在张勋问题上,只做表面文章,下了通缉令,向荷兰荷兰公使馆提出引渡,然后再无动作。
张勋自然也是心领神会,已经身败名裂了,老段也不追究了,那就安安生生过日子呗。后来他在北京永康胡同买下了前清太监小德张的住宅,后又移居天津德租界6号寓所。张勋为官生涯前期主要在清朝淮军体系,即油水最大的地方,没少捞钱,后来成为辫子军首领,自然是腰财万贯,光妻妾都有11位。
他在复辟失败后再不过问政事,利用为官一生的资本,参股或者独资经营了70余家店铺、工厂、企业,每年的收入不菲。所以家中还请的起百余佣人,家门口还聘请了警察站岗。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家中病逝,终年69岁,张勋的“愚忠”伴随了他一生,他到死都不愿意剪掉辫子,所以溥仪也赐谥“忠武”来“表彰”张勋的忠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