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和他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传奇经历,至今人们对明朝都有很高的兴趣,提起来明朝就不得不提一个组织,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组织,锦衣卫,这个刚开始只是负责皇帝仪仗的队伍,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恐怖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在明朝一直存在,知道崇祯废除,清朝也有过一段时间设置,不过很快就废除了,按照锦衣卫的编制,设置正三品的指挥使一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二人;正四品的指挥佥事二人;从四品的镇抚使二人;正五品的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从五品的副千户;正六品的百户;从六品的试百户;正七品的总旗;从七品的小旗明朝锦衣卫。并且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锦衣卫中也是奇人异士辈出。锦衣卫的职务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一个正七品的总旗给一个县官也不换,并且锦衣卫是皇帝的爪牙,权力极大,那么作为锦衣卫最高长官指挥使都是谁,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第一任指挥使
这个人在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普遍认为第一人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是不是受朱元璋指使那就不知道了,他本人下场也十分的凄惨,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明朝锦衣卫。
第二任指挥使
蒋瓛明朝锦衣卫,这个人在历史上对朱元璋的帮助十分的大,因为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看来知道的秘密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第三任指挥使
纪纲,这个人算是比较出名的了,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频繁出现永乐十三年,他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永乐十四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又是一个被杀的指挥使。
第四任指挥使
根据记载在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记载他们“皆谨饬”。意思是都很谨慎,但是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这几个人都在一个朝代姑且算作是一任吧。
第五任指挥使
卢忠,他是明景泰时的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
第六任指挥使
“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后来被杀了。他死后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不过作为夺门之变明英宗最有名的指挥使是许彬,他曾经和皇帝朱祁镇共患难,他也是难得有终老的指挥使之一。
第七任指挥使
是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万贵妃可是名人嚣张跋扈,不过万通可是小心翼翼的一个人,他的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在当时的评价还算不错。
第八任指挥使
牟斌,是弘治皇帝的指挥使因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两次被罢官
第九任指挥使
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谨,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钱宁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江彬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武宗死后,江彬也被杀。
第九任指挥使
在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更迭很快,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部。之后就是陆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于火灾中救过嘉靖的命,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中年暴毙。嘉靖三十九年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后期是骆思恭,到天启四年,在“移宫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贤陷害。接任指挥使的是田尔耕。崇祯元年被处死。
第十任指挥使
崇祯皇帝继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在南明时候病卒,之后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他是吴兑的孙子。
有关明朝的影视剧中,往往少不了锦衣卫的身影。锦衣卫往往处在暗处,非常神秘,他们是皇帝最信任的耳目,是安插在各种隐秘之地的特种人员。对外战争中,他们搜集了大量情报,而他们的首领——指挥使甚至拥有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审讯的权力。
那么,明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呢?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推行了很多严苛的法令来稳定社会秩序。然而,贪污腐败等现象还是在私下进行着,加上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型的"疑似"谋反事件,株连其中丧命的人以万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和巩固新生政权,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洪武十五年(1382 ),朱元璋正式设立锦衣卫,并赋予他们巡视宫廷、守夜值宿;侦察百官、缉捕不臣;掌管诏狱、审讯处决等职权。为了能够更加简洁明了地办事,朱元璋还设立"南北镇抚司",授权锦衣卫可以跳出司法机构的限制,独立行事。
锦衣卫进行监视大臣的任务,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宋濂的故事了。宋濂是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他出身贫寒,性格非常质朴,朱元璋问他的事情他都如实回答,即使是家事也从不隐瞒。他曾经对别人说:"君犹父也,天也,其可欺耶?"
有一天,朱元璋问他:"昨日饮酒否?座客为谁?馔为何物?"宋濂如同往常一样诚实地回复后,朱元璋大笑着说:"卿饮时,朕令人视之,果如卿言,卿信不欺我。"宋濂在家中饮酒,朱元璋派人去监视,甚至有传言说,朱元璋让监视者把宴会的图画画成了画给宋濂看。这一行动,很明显就是锦衣卫所为。
洪武二十年(1387 ),朱元璋渐渐发觉锦衣卫开始滥用职权,仗着皇帝的信任而胡作非为,于是他便下令烧毁锦衣卫的用刑器具,将他们所抓的犯人移交司法机构,将锦衣卫的权力回收,并交还给三法司等相关部门,正式废除了这一制度。
明成祖时,篡逆称帝的朱棣面临着朝野内外的巨大舆论压力,于是恢复了锦衣卫,又将诏狱之权尽数交给北镇抚司。锦衣卫的权力不断扩大,成为皇帝最为依仗的机关。后来,朱棣认为总部设置在宫外的锦衣卫调度不够方便,加上自己对宦官的信任,便在宫内设置了东厂,一方面,这也能够起到监视和节制锦衣卫的作用。
此后,锦衣卫和东厂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对立时期,二者被并称为"厂卫"。不过随着刘瑾、魏忠贤这样权势滔天的东厂统领出现,锦衣卫逐渐式微,在斗争中处于下风,甚至时不时会附庸东厂以求自保和发展。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明朝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在"咒水之难"中死于缅甸军之手,宣告了明朝锦衣卫制度的正式灭亡。清朝的锦衣卫则只存在了一年,便被"銮仪卫"所代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