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姓氏的始祖都是传奇的人物晋国赵武,每个姓氏的来源,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赵氏始祖更是传奇。

晋国赵武:赵国先祖本是周穆王车夫,怎么跑到了晋国做大夫,并瓜分了晋国?

晋国赵武:赵国先祖本是周穆王车夫,怎么跑到了晋国做大夫,并瓜分了晋国?

晋国赵武:赵国先祖本是周穆王车夫,怎么跑到了晋国做大夫,并瓜分了晋国?

晋国赵武:赵国先祖本是周穆王车夫,怎么跑到了晋国做大夫,并瓜分了晋国?

《史记•周穆王传》记载:周穆王的车夫造父晋国赵武,善于养马驯马御马,那可是真伯乐。发现并驯养了八匹千里骏马献给周穆王。穆王很高兴,让造父御车,经常去西天与西王母瑶池相会。一次,徐偃王造反,车夫造父驾着马车日行千里,赶回朝廷,发兵平定了叛乱。造父平叛有功,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封给造父,造父及子孙随以赵氏为姓,造父被视为赵氏之始祖。

造父本姓赢晋国赵武,伯益之后。在远古时代,只有有头有脸的人才有姓,一个车夫还姓赢,有些奇怪。不然,养马驾车是手艺活,何况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战车都是重装备,级别不高,但岗位重要,位列卿士,属于国家正式干部编制。现在习惯把司机称作司机干部或许源于此。孔子曾曰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说的就是驾车虽是下等的工作,但毕竟是士,好歹是个干部,只要工资高,我就干。有些工作,尽管给的钱不少,不是干部岗位,那也不能干,此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既然这份工作还不错,又深得领导信任,赵氏子孙就在朝廷一代代的靠着这份手艺,悠哉悠哉的生活着。

一晃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时候。周幽王是官N代的浪荡子弟,一心贪玩,不打理工作。靠本事吃饭的赵氏七世孙赵叔带看不下去了,就带着一家老小“去周侍晋”。毕竟是天子身边的人,伺候过大老板的,也算是空降晋国,这得是多大的荣耀啊。地方领导自然高配安置工作,赵氏子孙在晋国混得相当可以。

转眼到了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当政,赵氏十二世孙赵夙已经是军事将领了。协助晋献公灭掉耿,霍,魏三国,因军功居伟,晋献公将耿封给了赵夙。

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出奔,赵夙之子赵衰相随,是所谓的“五贤士”之一。晋文公当政后重赏功臣,赵氏从此崛起。赵衰是有头脑的人物,颇受晋文公器重。当时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不贡朝廷。赵衰建议晋文公“尊重”周王室。此可与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一比,这让晋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成就了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的事业。

公元前621年,赵衰之子赵盾掌中军,一家专政,赵盾弑其君。后被屠岸贾诛杀赵氏全家,这就是“下宫之难”。当时还发生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这是《史记》司马迁浓墨重彩记载的最长的故事,没有之一,那是相当的感人,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可不是后来大宋朝那个老赵家“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但有一拼。

直到晋景公时,才得以翻案,赵氏孤儿赵武重新被重用为卿大夫。赵武是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鞠躬尽瘁的贤臣,官至正卿。

晋平公时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氏灭掉了范,中行氏。

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赵籍,韩虔,魏斯”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赵敬侯,韩哀侯,魏武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三家分晋,晋国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