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卧薪尝胆的典故,饮食亦尝胆”。也有《吴越春秋》也有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说法。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勾践治丧期间攻打越国,勾践匆忙应战,派三对罪犯直接在吴军阵前自杀了卧薪尝胆的典故。吴军吃惊没见过这阵势,越军趁机攻打,吴军大败,阖闾受重创去世。
三年后卧薪尝胆的典故,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为了不亡国,采取委屈求和,他向吴王请罪,原到吴国做臣仆,妻子可为奴妾,越国士大夫极其妻女都可为吴服役。
伍子胥建议夫差消灭越国。勾践派大臣文种用金银和美女贿赂吴太宰伯噽。最终是夫差答应放了勾践。但是勾践要到吴国做臣仆。
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仆人,被吴王放回国。他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打算复国复仇。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不可消磨自己的意志。于是在自己睡的屋子里悬挂一只苦胆,每天都让士兵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的屈辱日子。
勾践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提示自己。终于使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带军北上之际,攻打吴国。吴王夫差求和。公元前478年,勾践一举打败吴国,夫差羞愧没听伍子胥的话,自杀而亡。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故事流传很广。至于历史上是否真实的存在,还待商榷与研究。其实这也根本不重要了,我们只要领会其中之精神就足够了。
一国之王,国家亡了;宗庙没了;自己做了俘虏;为了保命自己做人家的马伕,让人家踩着自己上马下马;尝人家的大便,还要做出喜滋滋的样子;老婆让人奸了,也不敢吭声,这一切都是为了活命、报仇、复国,也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他达到了保命的目的回归故土以后,报仇复国是人的本性。成功,往往是以艰辛和付出为代价的。为了这个目的,他就不能、也不敢贪图安逸。因此,他“卧薪”,睡在柴草堆里;他“尝胆”,吊个猪苦胆天天舔舔。柴草没有锦床绣被舒服,但总比当奴隶强,苦胆的味道固然让人反胃,但它总比大便的味道好!不是非要这样,记其耻,固其心,丽励其志。另外,也是为了以此激励举国上同仇敌慨的志气。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在绝境中奋起,卧薪尝胆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统帅越国军民一举战胜太湖流域的吴国,逆袭成功,成为春秋历史上最后一位霸主。
国人素来奉行实用主义原则,成王败寇的理念,越王勾践本来处于绝对劣势的人物,居然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反杀成功,由失败者一跃成为胜利者,既让人不可思议,又令人赞叹备至。而由此他成为几千年来励精图治的典型,不屈服于命运的标榜,甚至成了人们恢复故土,寄托壮志的精神符号。
勾践最后是赢了,在和吴王夫差耍计谋玩心机的博弈中,他彻底成了赢家,成就了自己后世的楷模,让夫差背负着徜徉温柔乡不能自拔,没有进取心,荒废国政以导致江山易手的骂名。
但事物如硬币有两面一样,按后代的普世价值观,他赢得无可厚非,不过按着春秋时期诸侯王贵族的做法,勾践在吴越之争中是属于不按常理出牌和不择手段的。吴王夫差之所以会放过勾践,让越国继续存在,是夫差还执著地追循齐桓公称霸的路子,认为“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以服,又何求耶”,那意思是越国已经投降了,吴国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吴三夫差作为周室泰伯,仲雍的后裔,多少会受到周礼文化的熏陶,他的战争行为保存着礼乐文明的印记。打败越国后,没有毁灭其宗庙,屠杀其人口并迁移其居住地,而允许其繁衍生息,在夫差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是符合春秋时代大国之间的战争传统模式的,另外夫差的战略选择重点是称霸中原,彻底剪除越国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越国勾践“狼子野心”,他在战前战后所有的行为,都突破了当时的行为规范。两军阵前安排死囚列队自杀,趁他国国丧发起军事进攻,在吴国闹灾荒时把煮熟的稻种子借给吴国,要知道当初越国闹灾时,吴国没有乘火打劫,夫差可爽快地借稻种给越国的。
勾践没有任何“礼”的规范,他没有任何忌惮和思想负担,只要最后成功上位,任何手段都能为目的服务。在最后关头夫差求降,勾践断然拒绝,认为当初老天把越国赐给吴国,是吴国自己丧失机会,如今反过来,越国是不会不听天命的。
当然夫差的败亡,他自然得负主要责任,春秋末期,大国之间的战争目的已经从最初的实力震慑或降服对方,从而获得称霸的“虚名”,转变为彻底消灭对方军事力量占领别国领土。谁还抱着老观念过日子,谁就早晚会栽跟头,吴王夫差就是例子,越王勾践正是利用了夫差的战略失误,十年卧薪尝胆反击成功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