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在公元265年时候被晋武帝司马炎直接就逼他禅位,司马炎在公元266年建立晋朝,东晋是在公元317年时候西晋被匈奴人占领,西晋灭亡东晋皇帝;晋朝的皇室司马睿逃到南方,南方的世大夫帮助下建立东晋。

东晋皇帝: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谁的功劳更大?

司马炎的功劳肯定比司马睿的功劳大,司马炎可以说是统一三国最后的王者,司马炎这个人尊崇祖父司马懿、叔父司马师以及父亲司马昭的旨意,一定要善待曹魏的皇室,曹魏最后一位皇帝禅位以后,司马炎并没有杀了曹奂,而是册封曹奂为陈留王,曹奂可以不用来上朝,也不用行跪拜,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当自己的二皇帝东晋皇帝。

东晋皇帝: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谁的功劳更大?

东晋皇帝: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谁的功劳更大?

东晋皇帝: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谁的功劳更大?

蜀汉的刘禅投降以后东晋皇帝,司马炎对他也是非常好,因为司马炎想宽慰汉室宗亲,希望汉朝的宗亲都能认可新王朝,公元280年,司马炎灭了东吴,统一了全国。

司马炎统一全国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实行与民休养生息,实行宽松的政策,使得国家统一得到了统一,百姓安居乐业;对外方面巩固边疆,例行节俭,统治前期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但是到了后期司马炎骄奢淫逸忘记了曾经艰难的奋斗,把司马氏几代人的治理全部给荒废了,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慜帝,最终也被匈奴人给灭了,西晋的灭亡一半的因素在于司马炎;因为他实行汉朝以来的分封制,导致中央没有权力,地方诸侯王势力变大。

司马睿是司马伷的孙子,司马觐的儿子,传说司马睿不是司马家族的人,是一个叫牛金的儿子,这里我们就不用讨论,司马睿当琅琊王的时候还是懂得急流勇退,因为他知道贾南风等人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他选择去封地,没有留在京师,他就没有被铲除的范围内。

公元317年匈奴攻占了西晋都城,西晋灭亡,司马睿在王导、王惇两兄弟的带领下,逃离到南方,王导就到处拉拢南方的世家大族,因为司马家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皇室数量多,所以他们就选择琅琊王司马睿当王,公元318年司马睿晋位为皇帝,是为元帝。

司马睿因为知道自己被王导两兄弟管控,所以每次朝议的时候,都是找王导两兄弟商量,而且司马睿尊称王导为“相父”,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实际上司马家的天下已经是王导兄弟的天下,所以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千古名言。

司马睿受到权臣的管控自己下达的命令连皇宫都走不出去,司马睿想改变这种恶气,就让人偷偷出去宣扬,如果能够杀了王导的人,封5000户,王导听到这个话以后并没有直接找司马睿的麻烦,而是当了文武百官的面,封自己为丞相,食邑万户,这个直接就打了司马睿的脸。

323年王敦之乱以后,司马睿也心灰意冷,郁郁而终。

西晋司马炎是有实权的,而且自己在位前期君臣一心,东晋司马睿就是一个傀儡,说白了东晋就是王导、王敦两兄弟的朝廷。

晋朝自公元266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始,延续了一百五十五年,公元420年,权臣刘裕篡位,晋朝历史结束。

晋朝皇帝有十五位,但坊间一直有个说法是司马氏只有一个半皇帝,即开朝皇帝司马炎,执政25年,在历史上算是中上水平的皇帝。另一位半个皇帝是东晋明帝司马绍,前期活在权臣阴影下,后期掀翻权臣,重振皇权,可惜总共只当了三年皇帝。至于其他皇帝,多是傀儡,权柄在宗王、外戚和门阀权臣手中流转。

西晋的时代

1·晋武帝司马炎(266年-290年),建立西晋,平灭东吴,统一天下,将帝国版图基本恢复到了东汉的规模。废除弊政,颁布新律,鼓励农桑,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罢州郡兵,分封诸王,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2·晋愍帝司马衷(290年—307年),著名的傻皇帝,智商只有儿童水平,没有执政能力。正是其在位期间,爆发了八王之乱,后半生在各个阵营中漂泊,最后被权臣司马越毒杀。

3·晋怀帝司马炽(307年—313年),在位期间发生了永嘉之乱,叛乱四起,中原鼎沸,但绝不能算他的锅,东海王司马越一直掌控朝政。最后困守洛阳,被匈奴人破城俘虏。

4·晋孝愍帝司马邺(313年—317年),司马炽死后,司马邺在长安被拥立为帝,但仅能控制长安周遭,而且由部下支配,终被匈奴人攻灭。

东晋的历史

5·晋元帝司马睿(318年—322年),早早南渡建康,司马邺死后,自立为帝。“王与马共天下”的主角之一,朝政由王氏掌握,后欲夺权,惨遭失败,黯然去世。

6·晋明帝司马绍(322年—325年),消灭权臣王敦,重振皇权,自司马炎后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真正掌权的皇帝,欲打破门阀专政的局面,但英年早逝。

其他的九位皇帝尽是傀儡,权力由王、庾、桓、谢四大门阀依次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