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遗址,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隔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不想投降秦国,把上党的版图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派人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派大将王龅包围上党。赵王连忙派廉颇领兵二十万去救,不料廉颇才到长个(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被秦军占领。王龅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命士兵修筑堡垒,深挖壕沟,与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做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龅几次叫战,廉颇就是不出来,王龅没有好的办法,只好派人报给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为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叫战,我军是远道而来,长期下去,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 这以后才有离间之计,廉颇被调走,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大败!很显然是秦军的粮草跟不上供应了!

长平之战真是因为赵国缺粮而输的吗?我的回答长平之战遗址:不是!最起码不是关键原因!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粮食了吗,那么秦军有粮食吗?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时的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历时三年长平之战遗址,双方参战兵力上百万,死伤达十之六七,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的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奠定了秦国一统中国的格局。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粮食了吗,那么秦军有粮食吗?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粮食了吗,那么秦军有粮食吗?

△长平之战遗址

那么,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秦赵两国政权性质不同,是决定长平之战胜负的决定性原因。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年至260年,这时,秦国经过秦孝公变法和商鞅变法,已经建立起新型的地主阶级政权。而赵国仍然是以赵孝成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把持和垄断着朝政,造成赵国政治的腐朽昏庸。在新旧政权和制度竞争中,新政权新制度必然战胜旧政权旧制度!

二,秦赵农业经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是决定长平之战胜负的重要原因。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奖励农耕,扶持地主和自耕民,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为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和统一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赵国经济结构失调,“重商轻农”政策造成农业生产相对滞后,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大规模争雄战争的需要。

三,秦赵两国国王的用人政策不同,是决定长平之战胜负的关键原因。

在长平之战进入决战阶段的关键时刻,赵孝成王受秦国间谍谣言的影响,轻率决定起用毫无实战经验的年轻将领赵括,代替持重老成的老将廉颇,不切实际地幻想在短时间内打败秦军,结束战争。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在长平之战时,他在与秦兵几次交手遇挫的情况下,及时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秦军几次来攻,廉颇始终不予理会。就这样,秦国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而且,两军的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

△赵括(画像)

而赵括又有什么能耐呢?他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说的就是他。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战国名将)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赵奢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当赵孝成王诏见赵括询问他“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赵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国的白起来了,我也许会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交战。如今来的是王龁,我一战便可以击败他!”于是,赵孝成王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但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其父已死)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可是,赵孝成王却死心眼地认准了赵括这位夸夸其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哥儿,任命其做了长平前线几十万大军的统帅。

△白起(画像)

而秦国呢?当秦昭襄王得到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的消息后,立即派白起悄悄赶往长平前线指挥作战。白起又有何许能耐呢?白起是战国时代惟一保持不败记录的常胜将军,他统帅秦军消灭的六国军队有100多万,夺取敌国城池70多座。秦昭襄王曾对白起说:“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毛泽东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赵国用只知纸上谈兵的年轻将军,去对战一位战功赫赫的常胜将军,焉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