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餐饮习俗是由分餐制向共餐制过渡的,西方是分餐制,我们曾经也是分餐制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汉代还是分餐,用“案”当托盘,“举案齐眉”。这种案至今还有保留,北方祭祀的时候用的案应该就是一种遗留,把这种饮食文化遗留在祭祀仪式上。唐朝大有胡风,引入很多胡人的桌椅等用具,五代十国的时候,南唐(夜宴)似乎还是分餐制。南宋的时候就有大桌子一起吃饭的画面了。元朝将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惯引入中原,合餐很有可能是那时候形成的。《水浒传》上那些英雄们的饮食习惯已经是合餐了,水浒写于明朝。
从分餐到共餐的转变过程是经过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牵引。因为游牧民族是共餐制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我们从元以后就开始由分餐向共餐过渡、转化,在明朝的时候,等于是分餐和共餐并行,只要重要的场合还实行分餐制。清朝满族人又是游牧民族,再度把这共餐文化给带来了,所以中国人就彻底地告别了分餐制,变成共餐制了。周秦汉魏,都是实行分餐制。席地而坐。五胡乱华,汉族开始沾染胡人风气,共餐制就是这时候传入中原地区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合餐制在中国的历史是远远短于分餐制的,直到民国时期我国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分餐制,而且中国分餐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氏族时期。
从分餐制转变为合餐制的过程1.从分散而坐,变成合桌而坐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迁入到中原,带来了他们特有的高桌和高凳,称为“胡床”、“胡坐”。这种桌椅的传入,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贵族原有的分散跪坐的就餐习惯,大家逐渐开始围桌而坐或并桌而坐。
这就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就餐距离,为之后的合餐制创造了可能
《韩熙载夜宴图》中大家虽然围桌而坐,但却实行分餐制
2.食物烹饪工艺的进步
到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让更加丰富的食材走上了宋朝百姓的餐桌,而且此时铁锅的出现让食材的烹饪不再局限于“煮”和“烤”。贵族餐桌上更多的食物意味着分餐制需要在桌上摆上更多碗碟,因此合餐制在此时首次出现在宋朝贵族和富裕家庭的餐桌之上。
明朝时,人们对铁锅进行了改进,薄铁锅问世。这让菜品的烹饪方式在明朝更加多样化。相比分餐制将食物分到每人的餐具中,合餐制精美的摆盘也可以为菜品增色不少,这让合餐制开始流行。
合餐制的普及其实是在清朝,“满汉全席”的出现标志着合餐已经深入人心了。
3.经济发展推动了合餐制的全面普及
在清朝到民国时期,我国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食物的简单寒酸,仍然实行分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餐桌上食物也变得丰富起来。这才使合餐制普及到全国各地。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合餐制虽然可以体现家庭和睦,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但也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因此我也呼吁大家合餐时使用公勺和公筷。
我们在电视上或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中国的古代,商周秦汉都是一人一席的分餐制。但到了唐宋之后,吃饭就成了一种热闹,共餐的文化直到今天。那又是为什么改变的呢?
1、外来文化的影响。
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国富民丰,衣食无忧。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堤高,都想好好享用美食。加上餐馆酒楼快速兴起,为了照顾众多食客的胃口,分餐制作食物速度已经难以撑起大量的消费需求,因此一出锅众人就纷开吃,形成了一个趋向。
2、传统礼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传统信仰孔子学说,天下大同,最早的施粥棚就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农民阶层比较多,僧多粥少,难以分餐。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只能合餐。这也是大锅饭的由来。而西方信仰基督,讲个人自由平等,人文主义思想浓厚,个人的追求,个人的存在是首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