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外来先进势力的刺激下,开展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这场全方位的"全盘西化″式的改革,逐渐地将日本从一个封建制的闭关锁国的农业国家,转变成一个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的近代化国家!虽然日本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封建残余,但却是成功的摆脱了落后状态。而后走向了侵略他国的殖民掠夺道路!
清朝的洋务运动却只是一种″片面改良″!既没有深入到政治领域改革,也没有全方位的进行社会改良,更没有触及到导致中国落后的总根源“封建专制″!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清廷企图用″近代工业的新机器去推动封建制度的旧石磨″,而不去从根本制度上去找原因,是根本无法实现"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初衷的!而正因为基础不牢,才导致甲午一役失败后,清朝洋务运动的成就化做了乌有!
总体上讲:在那个时代里,留给落后国家的机会并不多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只有能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壮士断腕″般地去全面改革,才有机会挽救危亡之局。这一点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做到了,也做好了。而洋务运动时的清廷没有做到,也没做好。所以日本成功了,而清朝失败了…
明治维新差不多跟洋务运动同时期展开,但是两者之间在本质上就截然不同。
各自为战的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的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来,它的影响力其实很局限,被称之为“运动”,而非“革新”。注定了它悲剧的宿命。
1861年1月11日,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由此,慈禧开始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臣们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然而纵观30年洋务运动,其中有以下几个无法回避的致命问题:
首先,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慈禧的支持,但实际上是一场各自为战,松散无序的技术引进运动。洋务派的领袖们,虽然都是当时清廷的重臣,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时局,依然有遵循旧制的顽固派,而作为帝国实际意义上领导者慈禧,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裁判,而非一个强有力推行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所以注定了洋务运动的成果并不会引起质变。
纵观18世纪俄、德的崛起,实际上它们的体制也依然是君主制,只是从绝对君主制中撕开了一条口子,迎合启蒙运动,转变成了“开明专制”。国家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的带领下,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从基础科学入手,从科学技术突破,从而一跃而起,成为强国。
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其政治运作,依然是绝对君主制下的君臣关系,帝王所奉行的是御下的权术之道。领导人起到统筹,规划整个变革的作用,反而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搞起了权术平衡,这一点就使得洋务运动缺乏稳固的基础,如空中楼阁,很容易坍塌。
其次,洋务运动所开办的军工企业、民用工业、矿业、运输业等等实业都是在自身没有人才累积的情形下,引进西方人才进行管理,运作的。这使得所有洋务运动中所产生的企业自主性很低,缺乏竞争力不说,做成了基本上也是为外国列强做了嫁衣。同时,这些产业由于创办者缺乏经验技术,常常被引进的外国人把持和肆无忌惮的侵害利益,加上腐朽的官僚体系,使得这些企业成为了官宦子弟敛财的集中地。
最后,没有体制的支撑,没有人才的累积,没有基础科学的奠基,试图通过单纯技术的引进,实现“自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任何变革,都需要循序渐进。在没有彻底将掠夺利益的列强拒之于国门之外,是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有力变革的。
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尽管明治维新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它的“绝对天皇制”使得几百年来毫无权力的天皇成为了真正的实权君主,政治体制的革新,也只能算得上是俄、德的“开明专制”。
但是这种“开明专制”使得整个日本的权力运作实现了中央集权,同时,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倒幕运动,开明的封建主们获得了广大底层武士和平民的支持,使得穷困潦倒的下层社会在维新过程中获得了晋升渠道。
明治维新是一场很成功的手术,而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保存了自身文化的同时,又充分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从各方面着手逐步改变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的社会结构,使得整个社会朝着近现代化国家变革。
变革,并不是建几座现代化工厂、引进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就算是变革的,它需要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全方面的调整,从自然经济进入社会大分工下的市场经济,在政策的逐步引导下来改造社会。
同时,它又需要一个能够使整个社会能够接受的统一的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来变革。而洋务运动,它从始至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接受的指导思想,而只是一群上层社会精英们单纯的运动,即无绝对的号召力,也没有对自然经济的中国形成任何改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