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张自忠夫人:“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张自忠夫人:张自忠将军为什么被称为“抗战军魂”?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称赞张自忠将军是一位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张自忠夫人、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张自忠夫人:张自忠将军为什么被称为“抗战军魂”?

张自忠张自忠夫人,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作战中,不幸牺牲。

张自忠夫人:张自忠将军为什么被称为“抗战军魂”?

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张自忠夫人:张自忠将军为什么被称为“抗战军魂”?

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防襄河西岸。张自忠将军率先垂范,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冯治安:“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张自忠夫人:张自忠将军为什么被称为“抗战军魂”?

1940 5月7日拂晓,张自忠将军率部东渡襄河。14日,与日军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二千余人被多他部数倍的日军包围。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人员伤亡急剧上升。张自忠左臂中弹后,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十名官兵,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卫队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并留下遗言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将军在身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后,壮烈牺牲。

张自忠殉国当日,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16日夜间突袭南瓜店,将士们不顾一切地抢回了张自忠将军的遗体。

张自忠将军遗体被运往重庆安葬,途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

张自忠将军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此噩耗,悲痛欲绝,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延安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周恩来高度评价张自忠将军:“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向抗日英烈张自忠将军致敬!

首先下结论,张自忠将军一定会,但戴安澜将军不会,至于原因是什么,且听在下娓娓道来。

众所周知,张自忠将军是西北军出身,属于国民党内的杂牌军,这就注定了他的个人属性,必然是和蒋介石有着区别的,因为张自忠爱的是国,他的信仰是国家,他所为之努力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

但蒋介石和张自忠不一样,当然他也有过爱国的举动,但这都是次要的,最为重要的是,他爱的这个国家,一定要是自己控制下的国家。

所以张自忠和蒋介石,本质上就不是一类人,在这种情况下,张自忠必然会顺应历史潮流,何况在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军领袖冯玉祥将军,都站在了人民的一边,张自忠根本没有不起义的理由。

除此之外,张自忠不光是一位抗日名将,他还是早期同盟会的成员,年龄比毛主席还大两岁,而他曾经跟随冯玉祥,多次倒蒋,其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蒋介石背叛了孙文先生的遗愿,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蒋介石没有任何归属感,起义也是合情合理。

但戴安澜将军不一样,毫无争议,他是民族英雄,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在他殉国后,毛主席写诗道:

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其实毛主席很少给别人写诗,除了彭大元帅之外,或许也只有戴安澜将军有这般待遇,而这首诗是戴安澜将军殉国后,毛主席于延安的窑洞中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代伟人毛主席,对于戴安澜将军是极为赏识的,对他的报国之举,更是由衷的佩服。

英雄和英雄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但尽管如此,我认为如果戴安澜将军活到解放战争,他是不会起义的,因为他不但是黄埔三期毕业的将领,他还是黄埔系骨干成员。

从解放战争中的例子来看,我们几乎很少看到黄埔系骨干有起义的,比较“愚忠”的,像张灵甫、邱清泉等等,甚至都选择了“自戕”,当然也有一些没有“成仁”的黄埔生,但在他们进入功德林后,在刚开始都不愿意认输,抵触新中国,像黄维、杜聿明等人。

所以我认为戴安澜不会起义,是有着客观原因的,并且戴安澜算是蒋介石极其重用的青年将领,要不然国军王牌200师的师长,也不会由戴安澜出任。

而戴安澜殉国后,蒋介石痛哭流涕,曾写下挽联,其中说道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至于这挽联的意思,我就不过多解释了,能在抗战初期担任要职,仅仅以黄埔三期的身份,不用多想,必然是立过的大功的,而他建功立业的地方,确实值得细细品味。

除此之外,蒋介石本人曾多次夸赞,戴安澜将军是“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这足见得,蒋介石和戴安澜之间的“师生之情”,在这种情况下,以“海鸥”自诩的戴安澜,究竟会做何选择,想必大家心中有数。

但历史不容假设,戴安澜效命疆场,以身许国,他是黄埔之英,他是民族之雄,这点我们后人应该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