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卖官鬻爵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清朝李卫,特别是在清朝甚至国家公开卖官以缓解财政危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买官都能够获得重用的人,有的人买了官之后,要候补很多年。而买官之后,很多人就是为了鱼肉乡里捞回自己的本钱。
李卫当年,就是由于家里还算富裕,就花钱捐了一个员外郎清朝李卫。虽然这是个虚职,是个做官的捷径,而且抓住了康熙九子夺嫡的好机会,选对了主子。并且除了机会好之外,它本身也有个人的品质
首先李卫他为官清廉,很多人买官就是为了捞钱而已,李卫不同他是有抱负的人,他本身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说对金钱不是那么敏感清朝李卫。他做官的时候能保证自己两袖清风,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这也很正常,本身就不差钱的人当了官之后,自然不屑于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出卖自己的灵魂。
根据历史记载,他在做了官以后格外的清廉,任何人都说不出他有什么过错,这样就能秉公处理一些事物,赢得了君王的信任,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当时有很多人说李卫太过刚直,在官场上混饭吃总是喜欢得罪人,但是雍正这个皇帝就是为了杀杀贪官污吏,所以说需要重用这样刚正不阿的人。
但这工作作风,雍正欣赏,第二年就提拔他当云南的布政使。
综上所述,李卫之所以得到重用,跟他的买官关系其实不大,反而和他的个人品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欣赏他的上级,那就是雍正换作其他的皇帝李卫,不可能飞黄腾达。
确切的说虽然李卫是个能臣但是更像是一个干吏,因为影视作品中李卫斗大的字不不认识一个,许多科举出身的饱读诗书的朝臣是心里是瞧不起李卫的。 就是在现代人眼里,李卫即使是做的再大的官,也改变不了李卫出身的卑微,改变不了大家对李卫屌丝逆袭的印象。
最早的时候官就是吏,吏也是官,官吏都是指的在国家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后来渐渐的官成了上级,更高级的称呼,而吏则变成了低级官员,甚至是政府没有编制的办事员的称呼。
而能臣是对比较能干的官员的称呼,干吏则是成了能干的办事员的夸奖。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只是一个小乞丐的出身,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凭借着自己的主子雍正一路走来,用自己的聪明的脑袋瓜子,给雍正解决了不少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李卫赤胆忠心,非常能够明白自己的本分是什么,所以李卫的行情一路走高,最终走上了封疆大吏的地位。
但是越是因为这样,李卫的缺点就越是明显和突出,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按照雍正的章程去做事,执行力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是发挥一下自己的小聪明还能够干的不错。
但是如果要是让李卫提一些治国方略,国家规划之类的就露了怯了。
正因为如此,人们普遍认为李卫只能是干吏,而不是能臣。
但是这恰恰是李卫聪明的地方,只有这样才没有别的心思,在皇上画的框框里面干好自己的事,也省的皇上疑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