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灭佛,指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准确来说应该是四个人,三武之后还有一宗北周武帝灭佛。
这四个可都不是凡人,那可是高居庙堂的皇帝老子,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到北周武帝宇文邕,再到唐武宗李炎,最后后周世宗柴荣收尾,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足可见佛教在我国传播环境的困难北周武帝灭佛。
道教有黄帝北周武帝灭佛、老子做靠山,又有后面盛世大唐的加持,历代统治者即使再不满意也不敢出面干涉,可佛教就不同了,那时候也不流行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说法,四位皇帝前赴后继,毁佛灭佛孜孜不倦,这其中也是各有原因。
南北朝是一个乱世,但也是佛教最兴旺发展的时候,南方出了和尚皇帝梁武帝,北方自北魏开始,帝王就十分尊尚佛教,在京师附近大建佛寺和佛塔,可是佛教的兴盛也引来了道教人物的不满,两方明争暗斗没停过。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公认的文韬武略,刚即位时也按照祖宗规矩,信奉佛教,在掌握了士族政治力量的崔浩的影响下,太武帝开始信奉起道教起来,并直接把年号改成了太平真君。
拓拔焘信奉道教,主要是为了拉拢以崔浩为首的士族集团,但是太平真君六年,杏城羌人盖吴率众起义,号称十万,自号天台王,势力最强时甚至一度攻下了古都长安,太武帝御驾亲征,才把他诱杀掉。
在亲征路过长安时,太武帝曾寄宿在寺院中,偶然发现了里面暗藏着不少兵器和盔甲,怀疑僧人与盖吴合谋造反,盖吴起义失败后,太武帝下令查抄这些寺院,不止找出了兵器,还有制酒的器皿,一些寺里还藏有女子。
太武帝认为自己和祖先都受到了欺骗,再加上崔浩的撺掇,一气之下下令销毁长安所有的佛寺和佛像,后面更是下令全国灭佛,派出官兵追杀僧人,佛教发展在明面上停滞了,到拓拔焘之孙文成帝拓拔?登基后才恢复佛学。
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后,依旧尊尚佛教,佛教的发展愈加兴旺,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到政令的实行,所以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这次灭佛行动,主要的就是经济意义。
宇文邕在僧人卫元嵩的建议下,让僧人、道士、官员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场释儒道三家大辩论,结果官员代表的儒家获胜,宇文邕下令全国禁佛、道宗教,可道教是原生宗教,下手力度不能太大,佛教可就遭殃了。
到了北周灭亡北齐后,又把灭佛行动拓展到北齐领土上,宇文邕下令全国僧侣、道士还俗,砸毁佛寺和佛像,烧掉佛经,在宇文邕的命令下,北方近四万座佛寺被毁,300万僧尼被迫全部还俗,给北周的经济和可用人口带来了不少收益。
到了唐朝,虽然道教成了实际上的国教,可唐朝海纳百川,对佛教也没有禁止,武则天依靠佛教夺权,自然更不遗余力地发展佛教,可到了唐武宗李炎时期,佛教又引来了一次灭顶之灾——会昌法难。
韩愈是当时最坚定的反佛先驱,他曾给唐宪宗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唐宪宗不要再劳民伤财,去迎取那些可以说是批量生产的所谓佛骨了,可惜唐宪宗不听,依旧浪费大量资源去发展佛教。
唐武宗李炎继位后,对佛教日益奢靡的生活十分痛恨,一方面经安史之乱后,民生凋零,国库入不敷出,各地节度使割据成灾,一方面佛教壮大,已经深入民间,又有不缴税的特权,反变成百姓的庇护所,人数众多,耗资巨大。
尤其是唐武宗是信道教的,经常召道士入宫论道,修道宫,在道士的耳濡目染之下,李炎对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不事婚嫁的出世教义痛恨非常,加上之前敬宗、文宗时期也有压制佛教的行动,到会昌元年,李炎正式下令灭佛。
到了会昌五年,全国大型佛寺被拆毁了4600座,小型寺庙拆毁40000多座,26万多僧尼被迫还俗,没收寺院土地近10万顷,查出藏匿人口15万人,这次是一次非常彻底的灭佛,佛教从此走向了衰落,元气大失。
李炎之后,还有“一宗”,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不过这次力度不够前三次那面激烈,柴荣下令,除了有皇帝敕令的寺院之外,其他寺院尽数关闭,僧尼还俗,这次灭佛行动,共废佛寺三万三百座。
从三武一宗的灭佛来看,可知当时帝权和教权之间的竞争有多激烈,宗教是绝不能凌驾于帝权和国法之上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