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家真的误解康熙帝了,与其说周培公是被贬谪到盛京倒不如说是“潜伏待命”在盛京,或许到了晚年的周培公才悉知康熙的真正用意,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和“待机收台”周培公。
为什么说把周培公贬谪到雪国盛京是对周培公的一种保护和待机再用呢周培公?
周培公协“家奴兵”和“画大饼”战术周培公,以及红衣大炮先消灭察哈尔的叛军,后活捉自称有10万大军的王辅臣,又剿灭以为三桂为首的“三藩”。
周培公之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帮康熙帝排除异己,巩固皇权。
其在攻打王辅臣之时已然料想到自己会有被罢权和“文臣弹劾”的结果,但是此时自己也是骑虎难下,不得不硬着头皮帮康熙帝消除外患。
在周培公和图海居高临下炮轰王辅臣时的对话中依然有所体现,其实周培公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自己会被朝廷猜疑,也料想到康熙帝会舍小去大,牺牲自己保全内政。
“城破之后,生灵涂炭,人畜不存,”
“你我虽然功成名就,但是朝中御史和丹书青史都绕不了你我”
“日后不免有小人谗”
“到那个时候恐怕连皇上也不得不让我们做替罪羊了”而康熙也是无可奈何,就在周培公屡立战功的同时,明相(纳兰明珠)和索相(索额图)私底下煽动群臣弹劾周培公,让皇帝削权周培公,防止其实力扩大,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周培公功高确实有点盖主,康熙不免心生疑虑,但康熙把周培公贬谪雪国盛京的真正原因确实另一种保护和再重用。
保护因为朝中大臣们的流言蜚语,担心周培公这支“虎狼之师”日益壮大,担心周培公和图海文物合璧,更担心周培公这个汉人“反清复明”。
但是康熙帝更相信帝师伍次友,因为周培公是伍次友临走前推荐给他的栋梁之才,而且康熙帝也相信自己的独具慧眼,但是上有百官弹劾,下有百姓之忧,中有康熙帝本人对汉人的成见,综合三种情况,康熙帝选择把周培公雪藏在盛京最为上佳。
为什么说把周培公发配到冰天雪地的盛京最佳呢?
一则消除朝廷百官对周培公的功高盖主之忧,
而则其人已尽其职,也是皇家鸟尽弓藏的战术,
但是实则是康熙帝自己的日后想法,想其收心,不要夜郎自大,想其收住锋芒,用作收复台湾之处。
可见康熙帝确实是个懂得识人、用人的好皇帝,只可惜周培公心怀遗怨,可能没有读懂康熙帝的内心想法,但是周培公临时前还是把自己的佳作“皇舆全图”奉献给了康熙帝。
周培公可谓是忠于康熙,忠于大清的忠臣。
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在只身入平凉,劝降王辅臣之后,“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这扫尾听封等赏的时候,朝廷一道明诏便将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将图海的头上。图海是个耿直的武将,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却反过头开劝图海,此等胸襟,令人叹服不已。
现实虽然对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当三藩祸起之时,从宫内平叛开始,到带领3千家奴平叛察哈尔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顾朝内众满臣反对,乾纲独断;然而此刻兵锋所指,即将胜利之时,康熙却对明珠等人的劝谏深以为然,从善如流,果断下诏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谁都不会放心。周培公与图海一文一武,双剑合璧,更何况周培公是个汉人,而图海对其叹服,几乎对他唯命是从,如果居功转身与大清谈判,怕是比吴三桂还要危险,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态,但是朝内各种势力是不会放过周培公的,所以将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将周培公“发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层考量。首先,让周培公远离党争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无论是卷入索额图一党,还是明珠一党,都将成为康熙无法左右的力量。
其实比起周培公单独成为一极或者周培公与图海合成一极(因为康熙知道他不会)。康熙更担忧的是周培公卷入索额图和明珠二党之中。而且由于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终周培公只要考虑自己的将来,不可能不站队。他无论站在哪个队伍里,最终都会成为自己强大的敌人。而周培公这样的敌人,是索额图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愿意见到这个场景。
只要涉及到可能会卷入这两个人党争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将他们调离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后来的魏东亭也是如此,魏东亭在两江任上替自己看着江南、筹集了“收复台湾”的军饷,可谓劳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贬”去台湾做知县,本质上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其次,盛京是满洲发迹的老家,周培公“发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时官员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质类似。
在《雍正王朝》里,康熙让图里琛把肖国兴连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将军严密看管。肖国兴这种供词足以动摇国本的案子,这类人康熙将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这套班子看似养老,实际上是康熙留在关外预防不测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着康熙需要时还要起复周培公。这一点在后来的剧情中也证实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第一句话就是“朕还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收复台湾”第一人选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将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让满洲人监视周培公,而是让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势,为自己提出独到见解。
解决了三藩问题,实际上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大清平三藩、收复台湾解决南边的问题后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蚕食西伯利亚,自顺治入关以来,已经涉足到了黑龙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来自于西北的准噶尔,准噶尔在沙俄的支持下,后来吞并喀尔喀,实际上已经展示出要与大清逐鹿中原的态势。
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有全局视野的人留在北方替康熙筹划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样的人不好找。即便明珠和索额图这样的左膀右臂,眼光也只是局限于京城这一亩三分地。这让康熙时刻有种没有知音的孤独感,但是事业已经无可逆转地往这个方向进军了,他必须要有个战略事业的人替他承担起这部分工作。而事实上周培公的确也做到了,他用了12年在雪国熬白发,终于著就了《大清皇舆全览图》,开拓了康熙战略性视野。
而周培公的格局在于为天下计,即便在盛京,他也没有沉沦。攻打平凉城时,他对图海说的那句话实际上早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心胸与见识。
“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
所以周培公实际上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但是周培公无悔,因为他根本不在这个层面去考虑问题,他考虑的是大清的江山永固,解决了周边的威胁,天下苍生才可以远离战争,过上安稳的日子。个人的得失又能算什么?
就像康熙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为了江山、为了天下,将自己最爱的女儿蓝齐儿嫁给了噶尔丹,就是为大清争取几年时间;为了废掉不称职的太子,将自己最爱的容妃发配去洗马桶。康熙心里有多苦,周培公实际上心里也有多苦,但是康熙可以愤怒,可以发泄不满,而周培公不可以。
因此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形象实际上是一个圣人的形象。12年的冰天雪地摧毁了他的生命,但是他没有遗憾,他规划了大清的蓝图,而活着的康熙还需要替他完成这个夙愿。且周培公的高风亮节,让康熙直觉羞愧,为其守灵。
炒米感悟:与其纠结在对现实不公的抱怨中,还不如站得更高一点的层面去做点事情,结果总会出乎意料。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