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马岱的武艺大致和于禁相当马岱怎么死的,而且头脑灵活,做事果断,是个非常麻烦的对手。
马岱出场比较晚马岱怎么死的,不过在诸葛亮主政时期表现活跃,南征北伐中都有不错的战绩,斩杀了蛮将忙牙长、魏将陈造,活捉过孟获、雅丹丞相,也是屡建功勋。而马岱遇到过最强的对手,无疑就是张飞。在马岱随马超攻打葭萌关时,曾经和张飞交手。最后战不十合,马岱败走。
这个水平显然比同样和张飞战不十合,却被一矛杀死的纪灵要强一些,大致应该和马超打了八九合以后败走的于禁相当,弱于和马超战了二十合败走的张郃,综合看在《三国演义》中属于二流水平,也还算可以了马岱怎么死的。在三国后期,更是属于猛将之列,只是略逊于魏延、张郃、姜维等人。
不过马岱头脑很灵活,做事也果断。马岱出场是马腾被曹操骗到许昌之时,马岱负责率一千军马在后接应。马腾被曹操杀死以后,曹操下令通缉马岱。结果有马腾手下逃走的军士告知马岱,他知道事情危急,当机立断扔下军马,自己化妆成客商,连夜逃跑,曹操愣是没捉到他。
也正因为马岱武艺还不错,头脑灵活,所以诸葛亮最后选中由马岱来执行杀死魏延的任务,也算是知人善用。
谢邀,看到这个问题,真的想为魏延喊冤啊,好端端一员虎将,被排挤追杀不说,还被冠以“脑后有反骨”,真是可悲可叹!
“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我们来分析一下“牙门将军”和“汉中太守”都是什么官职。“牙门将军”大概相当于近卫军队长兼参谋长,是常伴帝侧的近臣,当年赵云长坂坡护主之后就被封为牙门将军。“汉中太守”自不必说,是总领汉中军政的一把手,汉中对刘备何其重要,当年大家都以为此职位的人选应该是张飞,但是因为张飞性情暴戾,不如魏延可靠,因此刘备委任魏延为汉中太守。由此两项职位就可以看出,刘备对魏延是十分信任和倚重的。
刘备对魏延如此器重,那么魏延表现如何呢?
“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大破郭淮,费瑶,后迁为前军事,征西大将军,假节。”
可见,从刺史到将军,一步一个脚印,战功不可谓不卓著,因此刘备的信任不是毫无依据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就是不待见魏延呢?我们来说三件事情。
一、魏延提出直袭子午谷,诸葛亮坚决不允。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个情节,魏延多次提出请领1万兵马,偷袭子午谷,但是诸葛亮一直不同意。是非功过不得而知,这个计谋到底是否可行也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在此事上诸葛亮和魏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二、魏延与杨仪交恶。
“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杨仪是什么人?“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可以说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能力自然是很强的,基本上是诸葛亮的高级秘书,战略草案、军需后勤基本样样井井有条。但是此人性格缺陷也是极为严重的,骄傲自负、气量狭小、口不择言,后来也因此而死。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因为此事偏向谁。“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三、魏延的性格。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好领导,在军队里威信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是自视甚高,不爱搞那些虚的,那估计和领导、同僚的关系不太好,毕竟刘备同学再器重你,也不会总是直接任命你,毕竟你还没有关羽和张飞那样的地位。
那么魏延的悲剧就可以理解了,诸葛亮是带着魏延和杨仪一起出去的,可怜武侯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最高长官就是杨仪和魏延了。然而此时两人产生了分歧,杨仪主张回去,魏延主张继续北伐,于是两人不欢而散各自上表,备述对方之过。这些话说的简单,但是其实两人当时已经势如水火了。奈何魏延最开始就与诸葛亮意见不符,且为人高傲,所以朝中重臣都偏向于杨仪,魏延不忿,带兵拦击杨仪,魏延也就是在此时被后来赶到的马岱斩杀了。通过魏延的一系列反映,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并没有叛变的意思,只是想杀死杨仪。
魏延的性格固然有缺陷,但是能力是有的,也绝对没有不臣之心,自视太高,不与人为善,死了也不算冤,但是被刻画的有反骨,真是千古奇冤。古人重节,可杀不可辱,一片赤子忠心,到头来被以谋反的形象传诵,真是可悲可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