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守仁简介、古今中外对王阳明的评价
王阳明文治武功王守仁简介,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明隆庆二年(1568),诏赠新建侯(此前,正德十六年即1521年已被封为新建伯且立牌坊),谥文成,颁铁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关于王阳明客观评价,大多是至高的。
《明史》评王守仁简介:“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他的同乡、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另外日本大部分企业理念用的就是王阳明心学,更让中国人汗颜的是最详尽记录王阳明一生传记的《王阳明大传》居然是日本人写的)
郭沫若在《王阳明礼赞》中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请随便听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我知道有不少聪明人会拿着花的 ‘客观性’来愤怒地反驳他,但那又是多么笨拙的反驳啊!又如他提出的 ‘致良知’的千古命题,对人本如此信赖,对教条如此轻视,甚至对某种人类共通规范的自然滋长抱有如此殷切的期盼,至少对我来说,只有恭敬研习的份。”
二、王阳明心学核心:心即是理
分析一下理学和心学的区别:在王阳明之前读书人信奉的是程朱理学,王阳明在研究之后觉得朱熹是错误的,在龙场悟道之后开创自己的心学。
因为,理学是从外物获得理,认为世间万物皆存至理。而心学则是告诉人们理在心中,我们所做的就是致良知。心学的这一个内外的转换也把成圣简单化了,并提出人人皆可成圣。
人如果仅仅只是博闻广记是无法成圣的,真正的圣人是抹去物欲的遮盖,让心中的良知光复。心学认为即使是坏人心中仍有良知,如果可以致良知一样可以成圣。可能你觉得就这么简单,只要遵照良知办事就可以了?确实是这样,但做起来却是很难。我一直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礼让,每个商人都能诚实,那么世界将会多么美好,但是大家都不这么做,最后每个人都好累,彼此尔虞我诈。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王阳明(1472—1529)生活在明代中期。本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所以世人称他阳明先生。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今天属于宁波市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也是明代中期很有最为的一位政治家。
王阳明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等职。清代学者把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在学术界的地位可想而知。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的书稿《矫亭说》他的学术思想还传到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尤其对日本近代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所以,王阳明在日本至今还有很大的文化影响。一些现代企业家,把他的《传习录》作为像军事家之于《孙子兵法》一样来阅读学习。
中国的明代,在世界上继承了唐宋的国际影响力余威,继续处于很高的文化地位,在亚洲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王阳明所处的这一时期,西方的文艺复兴已经萌发,但是,还没有进入高潮,也没有成熟起来,所以,中国对亚洲的影响力仍然处于非常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手札我们看看王阳明时代所对应的日本,正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室町时代(1393----1573)的晚期,这一时代,日本是一个动荡的社会转型期。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向近代过渡。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倾向明显。民众有了自觉意识。思想上更加开放自由。
日本重新回到了学习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所以,对中国文化大量引进学习。日本的书法,也大量学习中国的魏晋唐大家。各地都有书法馆,专门学习书法,其中汉字书法最受欢迎,教师都是有名的书法家。
但是,王阳明的著作传入日本,已经是王阳明去世大约80年以后了。
这时日本也进入了近代历史上的新时代江户时代(1603----1868)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江户时代也是日本对外扩张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从此,日本进入东西方融合的新时代,但是对中国文化学习仍然很有兴趣。
晚明万历三十年(1602)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传入日本,清初顺治七年(1650)在日本出版,开始为日本大众所了解。
1905 年,号称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一时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会。
王阳明的诗稿《若耶溪雨初送友》在这次宴会上,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阳明”二字正是日本上流社会洞悉的明代大儒王阳明。
乡平八郎对王阳明如此崇拜,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日本几代人对王阳明的推崇,使日本上流社会都很熟悉王阳明和他的思想。
例如吉田松荫(1830----1859),就是一位日本的阳明学派思想家。他也是日本维新运动时期的思想先驱和教育先驱。
他在回忆录中说:“吾曾读王阳明《传习录》,颇觉有味。顷得《李氏焚书》亦阳明派,言言当心。向借日孜以《洗心洞札记》,大盐亦阳明派,取观为可。然吾非专修阳明学,但其学真,往往与吾真会耳。”
吉田松荫还以其叔父的名义在家乡创建了松下村塾,他的私塾第一期招募了80个学生,其中一半以上,后来都为明治维新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伊藤博文、木户孝允、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井上馨、前原一诚、久阪玄瑞等。这些学生都接受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非常符合日本江户时代改革思潮的需要,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王阳明“心学”的受欢迎是分不开的,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这种影响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例如,日本当代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不止一次说过:“遵从发自真我和灵魂的理性和良心”,“以理性和良心抑制感性和本能,积善行德,就能磨炼心智,达到醒悟的至高境界”。
王阳明对近代现代日本的思想影响如此深远,对于王阳明的书法,当然也是非常崇拜的。
王阳明的书法,来自于二王,是二王书法的忠实实践者,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渗透于他的书法之中,这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了。
王阳明的书法清丽俊逸,可以说是明代书法的一股清气,就连狂傲不羁徐渭,也对王阳明的书法敬畏三分。
如果我们把王阳明的书法拿出来与当代书法家比,我认为,我们当代一般书法家根本写不出王阳明那种清丽俊逸的曼妙书法的。
首先,当代书法家都是写视觉冲击力,为书法的形式美而创作,为参加展览而写,王阳明就没有这样的意图了。
最值得关注的是,书法总要写出一种心里的真美。王阳明的书法无疑有自己的心里之美。
例如,我们前面的图片《矫亭说》这个书法,明显受到宋代黄庭坚的书法的一些影响,但是,王阳明能够在这个框架里写出自己的味道,我们明显感觉王阳明的书法,比黄庭坚的有些作态来,显得真率自然了很多 。
再比如说,他的《若耶溪雨初送友》这个诗稿,看样子是《圣教序》里出来的,但是,王阳明行云流水的笔意,显然这是自己的真心态。
当然,王阳明的书法与明代文征明,祝枝山这些大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家,他的书法真的非常棒了。他的书法作品贵在有书卷气。
这是现代书法家根本无法写出来的,因为,现代书法家不是写自己的心里真美,而是在写对外物的追逐,给人感觉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在做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