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开创于隋,到宋朝已十分完备,至明朝为鼎盛时期科举制度。科举制以分科举士而得名。为了破除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员的做法,隋文帝设置了"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决定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进一步扩大通过才学选拔人才的范围。唐承隋制,设置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后三科是关于法律、书法、算学的专门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是考经书和时务策,前者重经书,后者重时务策。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被看重。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鼎盛?

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制度。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长安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同榜的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鼎盛?

除"岁举"之外科举制度,还有"制举",即皇帝根据临时需要增设科目,考试过关者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开始实行"殿试",过关者都是"天子门生",此外,还增设了"武举",以便选拔武官,使得科举制更趋于完备。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鼎盛?

科举制度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不论考试生徒的出身门第,唯才是举,能从较广泛的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这项制度的改革是唐太宗在位时进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自隋唐一直沿用到晚清,至20世纪初才被废除,它被誉为古代世界史上最早和最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科举制在我国一共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使很多底层的人民能够进入国家管理层,并且使读书人能快速进入上层社会,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科举制也打破了以前人们依靠门阀氏族当官的特殊方式,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一般情况下考试要经历乡试、会试、殿试。他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参加了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参见会试,而会试中会录取前三百名,被称作贡士,所有贡士有资格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

但是要参加乡试之前您必须要有秀才的身份,在古代这个身份的得来极为不易,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能获得一个秀才的身份,一方面秀才是一个读书人进入仕途的起点,只有获得秀才身份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从而真正进入自己的仕途之旅,另一方面成为秀才在古代可以拥有不同于平民的特殊地位。秀才不用服徭役;秀才可以免费在官办的县学里面读书;秀才可以穿长衫;秀才也不用给当地官员行跪拜礼,仅需作揖即可。

要成为秀才需要参加童生考试,而童生考试,依次又需要县试、府试、院试三级,院试合格者成为秀才。成为秀才参加乡试,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解元。成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考中的成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最后就是这些贡士参加殿试,考中的被称为进士,而进士的前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状元、榜眼、探花。自此这些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科举制(文科)选材利有三条:

1.破除权贵阶层世袭,避免权利垄断。

2.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有上升的渠道。

3.有利于普及教育,提升民众文化素养。

相对而言,科举取仕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性,让读书人有了奔头,有利于社会稳定,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科举制最大的弊端不在于科举这种选材模式,而在于考试的内容。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科举制度愚化民众思想,靠几篇文章论英雄,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被埋没,同时大大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后果如下。

1.文学家多,科学家少。

2.书呆子多,实干家少。

3.保守派多,改革派少。

4.效仿者多,创新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