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这三个人都是北宋的名相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文化成就也很高,但这三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过,不过范仲淹与他俩年龄差别很大,同朝为官时一个天上两个地下,王安石与司马光政治上是死对头,也没什么关系,既不是同乡也不是同科,斗了一辈子,基本上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典范。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是1015年的进士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司马光是1038年的进士,王安石是1042年的进士,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司马光正在老家丁忧,后来当了判官、主簿,而王安石在当知县,等于说范仲淹身居高位时,司马光和王安石还在底层打磨呢。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巨著,称“史学两司马”。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是1052年去世的,之前贬来贬去,去世前一年又调为知青州,当时的司马光虽然没有露头,但已有朝中大人物赏识,宰相庞籍推荐他当了馆阁校勘,相当于中央图书馆的官员,王安石也没露头,还在底层打磨,担任舒州通判,不过因勤政爱民,政绩卓佳获得举荐。

范仲淹和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最高级别的,但王安石的谥号只一个字“文”,后来的朱熹也是一个“文”,个人觉得这个意义非凡。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其实私交不错,在两人往来的书中,比如《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两人志趣相投,但在朝堂上两人针锋相对,斗的不可开交,结果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被贬到洛阳编书去了,这一编就是十几年,基本上暗淡无光。

王安石变法,由于最终失败,历史上对其评价负面居多,但他依然是永垂青史的人物。

成就的话,范仲淹最高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司马光是左仆射,正宰相,不过时间很短,王安石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最高,范仲淹死后赠兵部尚书,封楚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死后赠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王安石死后赠太傅,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而王安石在活着的时候就封了荆国公,司空,所以王安石成就最高,司马光次之,范仲淹较二人差些。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市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墓园中除了范仲淹本人的墓,还有其母亲、儿子等多人的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氏墓园则是范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俗称“扯儿背孙”,较为独特。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墓风水很好,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氏宗谱》记载,范氏世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最因母氏谢夫人卒于任,遂卜葬之万安山,厥后文正公及诸子附焉。”

范仲淹墓之所以位于洛阳市伊川县,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皇上赐予说。

传说这里本是皇上看中的墓地,后来发现前面的河叫曲水河,感觉不太吉利,于是就赐给了范仲淹;还有传说称,皇上的女儿嫁给了范仲淹的四儿子,一天公主哭哭啼啼地找到父皇,说“你给我找的婆家太穷了!连块墓地都没有……”皇上知道女儿的意图,于是就把这块风水宝地赐给了范家。

2.效仿姚崇说。

姚崇是唐代名相,祖籍河南陕县,幼年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黄的人家。后来姚崇当了宰相,曾问其母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姚崇就将母亲葬在了洛阳万安山脚下。姚崇去世后也葬于此处,陪伴母亲。

范仲淹和姚崇人生经历相似,他也是幼年丧父,母亲后来带着他改嫁到山东省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在山东长大,还曾改名为朱说。

如今,范仲淹墓与姚崇墓相距不过三四百米。

3.无奈之举说。

范仲淹考取功名后,曾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拒绝,无奈之下,范仲淹做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才从朱姓恢复原来的范姓。

母亲谢氏由于改嫁,去世后无法葬到范家的祖坟里,而如果葬在朱家祖坟,恢复范姓的范仲淹又无法跟母亲葬在一起,于是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被暂时葬于河南商丘。

后来,范仲淹在丁忧期间,前往登封嵩阳书院讲学,途中路过洛阳伊川,在拜谒姚崇及其母亲的墓地后,萌生了效仿姚崇将家族墓地设在伊川的想法。

此外,范仲淹认为洛阳地势险要,有王者之气。他生前多次上书宋仁宗将国都从开封迁往洛阳,虽未被采纳,但他对洛阳始终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