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被誉为“救时宰相”于谦明朝,在明英宗复位之后,立即被杀不可谓不让人唏嘘落泪,一个人力挽狂澜,延续大明王朝的命运不可谓功高震主。之所以下场如此惨烈我想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于谦明朝:明朝大功臣于谦为什么下场不好?

第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谦明朝。

明朝官员设置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文官群体太庞大,因为明朝不设置宰相是为了加强君权,但是为了监察百官设置了都御史,又为了监察御史再设立六科给事中,同时,明成祖朱棣取得政权之后,虽然迁都北京,但是明朝在原来的国都南京还有一整套权力机构,南京六部和都御史以及给事中等,如此庞大的系统人员很多,相互之间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团体如:“乡党、年党”等,有些时候相互援助提携,石亨之所以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和于谦结成同盟,毕竟当时的于谦炙手可热,但是拒绝得很干脆,这就得罪了石亨他们一帮人,太清明了别人怎么活呢于谦明朝?

第二:臣强则君弱。

于谦的功绩太高,京城保卫战之前,力排众议调集周围精英军队救援京师,造成是于谦一个人挽救了大明王朝。造成只知道于谦而不知道皇帝,在胜利之后于谦的每项任命和建议都必须得到履行,这就说明臣子太强势了,作为皇帝感到了威胁,更有甚者于谦在军队的威望很高,作为兵败得太上皇,最后又夺权成功的皇帝,能有什么脸面和于谦对立朝堂,每次面对这么一个人,皇帝能心里舒服吗?万一倔强的于谦在议事时来一句:如果没有我您能回来继续当皇帝吗?作为皇帝怎么办呢?

由以上两点,于谦被冤杀是一种必然,同时也说明大明王朝江河日下,被推翻政权是一定的,再加上明朝的君主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不上朝,炼丹药等等,虽说崇祯皇帝想要中兴但是螳臂当车,已经无可挽回。

大明王朝延至英宗时代,虽已走向了下坡路,但实事求是的说,哪时的大明还是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帝国。北元鞑靼虽张牙舞爪,看似强大,实际外强中干,尤其是内部割据势力猖獗,根本不具备灭亡大明的实力,此时期,不断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不是攻城掠地,而且为抢劫财物肥己养兵,游牧渔猎民族积累财富手段比较单一且非常缓慢,抢劫是他们实现原始积累的罪恶手段。海上马车夫、葡西以及大英帝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靠劫掠起家的。

于谦明朝:明朝大功臣于谦为什么下场不好?

根据以上逻辑,即便“土木堡之变”后,大位暂时空缺或立幼子朱见深为帝,甚至没有北京保卫战,至多皇室南迁,还不至于立刻导致明朝的灭亡,此时刻,他们比当年宋朝的处境不知好多少倍呢!

于谦明朝:明朝大功臣于谦为什么下场不好?

北京保卫战之所以被屡屡提及,除乃为大明治世时期重要事件外,还被冠以了抗击外族侵略的正义之战。

于谦明朝:明朝大功臣于谦为什么下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