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祖的命运充分体现了什么叫做玩火自焚傅友德,只怪自己骄横跋扈,完全咎由自取,而导火索就在一位名叫道同的县令身上。

傅友德: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朱亮祖其人朱亮祖傅友德,明朝开国将领,早年为元朝将领,后投降朱元璋,为朱元璋逐鹿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开国后,受封为永嘉侯,成为了开国28侯爵之一,同时还获赐了一块免死金牌,受命镇守广东,可谓显赫一时。

傅友德: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傅友德: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骄横跋扈的朱亮祖作为开国功勋,朱亮祖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粗人,到广东后,他骄横跋扈的一面就完全显露了出来傅友德。

傅友德: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在广东,朱亮祖仗着自己开国功臣的身份,到处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只是惧于他的权势,当地官民大多都敢怒不敢言,而这也更加助长了朱亮祖的骄横习气,南方边陲的广东那一亩三分地,俨然成为了他的独立王国,而他则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傅友德: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傅友德:明朝朱亮祖没有谋反之心,又手握免死铁券,为何最终仍难逃一死?

无畏而又倒霉的县令——道同当然了,对于朱亮祖,有怕他的,但也有不怕他的,时任番禺县令的道同就是不怕他的人之一。

对朱亮祖的诸多不法之举,道同早就心存不满,又恰逢当时他逮捕了两名触犯国法的朱亮祖手下,却被胆大包天、骄横惯了的朱亮祖带领手下直闯县衙,将犯人给抢走了!

这下,彻底激怒了道同,于是,愤愤不平的道同便写了一封奏疏,即刻差人送入京城,向皇帝朱元璋告御状去了。

不幸的是,道同告御状的消息被朱亮祖及时察觉,并且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军用快马比一般马匹速度快的优势,打了个时间差,派人提前赶到京城,恶人先告状,向朱元璋诬告了道同,从而令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判处道同死刑,并即刻派人赶往广东处决道同。

等到道同派出的人姗姗来迟,赶到京城,递上奏疏后,朱元璋才搞清楚了事情原委,可惜,他派出去的人早已走了多时,要追已经来不及,道同就这样被冤杀。

报应终于来了在朱亮祖时间差的误导下,朱元璋结结实实当了一回冤大头,不仅被手下将领欺骗玩弄,还误杀了一位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县令,这令朱元璋更加怒不可遏。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朱元璋在得知被朱亮祖耍了之后,也再顾不得往日情谊了,于是即刻召朱亮祖父子入京面圣。

等到朱亮祖父子到达京城,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废话不多说,也不再管对方是否有免死金牌,直接上来就命锦衣卫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毒打,最终活活将父子二人鞭死,骄横跋扈的朱亮祖终究还是得到了报应!

朱亮祖为何难逃一死那么,作为功勋彪炳的开国侯爵朱亮祖,为何在朱元璋面前终究难逃一死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他触犯了朱元璋的两大忌讳。

第一大忌讳是骄横。作为性格极为强势的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手下的人骄横跋扈,更何况还是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一方诸侯。

第二大忌讳是欺骗。正是在朱亮祖的欺骗下,才令朱元璋误杀了一位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朝廷命官,如果还能后忍气吞声,那就不是朱元璋了!

结语朱亮祖作为开国侯爵,虽然功勋赫赫,但在朱元璋眼中,朱亮祖胆敢如此骄横跋扈,还胆敢欺骗自己,这无异于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此乃大逆不道!对于如此大逆不道的人,不杀不足以泄自己心头之愤,到了这个地步,朱亮祖就是手持再多的免死金牌,也是徒劳,毕竟作为金牌的发行者,有效与否,唯一的解释权就在朱元璋自己手中,他说无效就无效,朱亮祖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应该说,朱亮祖之所以有如此结局,完全是玩火自焚、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