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后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满族,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
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康熙遗诏、“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去世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康熙遗诏》一式四份,分别藏于台湾故宫,大陆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档案馆。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但因为此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
西方1725年最早出版完整英文版康熙遗诏,由康熙身边传教士马国贤于1721/22年带回,途经伦敦出版。
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可是,十改于只是小说里的说法,真正让史学家怀疑雍正继位过程的,是其他历史记载。
在古代朝代的更替中,皇帝选拔继承人和传位一事,是一个朝廷最大的事;因为牵扯朝政的稳定和江山社稷的巩固,为了夺取皇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不少父子内讧康熙遗诏、兄弟相残的人间悲剧;在清朝皇帝继位的历史中,流传很广的是雍正皇帝矫旨篡位一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清朝康熙年间因为皇位引起的“九子夺嫡”事件康熙遗诏,因为参与人员不光是康熙最有实力的几个儿子之间的争斗,而且有众多皇亲国戚和大臣参与其中,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皇位争夺战;在众多皇子中,最有实力的是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据民间和野史流传,康熙本传位于十四子胤禵,雍正通过隆科多篡改圣旨,将“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禩改为传位于皇四子胤禛”。
任何历史疑案要想站得住脚必须要有可靠的史料来证明,专家通过至今存放于辽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康熙遗诏看出,康熙遗诏里很明白的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根据满足皇家传统,重要的圣旨都要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这份遗诏就是用三份文字书写的;由此雍正篡位一说不攻自破,汉文按惯例都要在“传位”句前加“于”字,就是传位于某人,不可能直接写成传位那位人,就算是你改了汉文,那满文和蒙文如何改?
除了雍正皇帝受到无端指责外,步兵统领、侍卫大臣隆科多更是以助纣为虐之嫌遭到世人的唾骂;隆科多也就是一个朝廷大臣,因份内公务和皇帝走得近些,他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和胆量来为雍正篡权,这几份真圣旨不但给雍正皇帝平了反,也给隆科多翻了案。
民间为什么要如此造谣中伤雍正呢?主要是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在继位失败后放出的流言,因为他们心里不服气;再就是雍正皇帝上位后励精图治,政绩很有起色,推行的新政得罪了好多人,所以才有了雍正篡位登基的谣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