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邀请?
【生活不易】
生活没有剧本,可以提前知道答案。也不是演戏,可以一遍遍重来。同样的事件,放在不同的环境下,结局可能完全不同。小时候,帮助别人,得到的是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赏。但是,现在也可能得到的是碰瓷。踏入社会,各种压力接踵而来,工作的不顺心阿q精神、家庭的不和谐、收入的不满足等带来了精神上的压抑、紧张、愤怒。我们经常看到,生活中两个人起了冲突甚至发展到大打出手,可原因却是一点点无所谓的小事。真的是那两个人都不讲道理吗?未必,很多时候也可能是当事人长期的压抑导致脾气暴躁,无法有效控制情绪。
【阿Q精神】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他本身所被定义的标签是“欺负弱小阿q精神、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等,是个悲剧人物。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更看重的反而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每次面对得不到的东西,阿Q都会自我安慰,那个东西本来也不好,给我也不要。这种心理也就是常说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在心理学上定义为防御机制的合理化。当自我看到他人拥有的时候,心理会下意识的觉得失落、难过,引起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个时候合理化方法会自我安慰调节,让自我达到心理平衡。
【生活需要阿Q精神】
时代发展到今日,阿Q精神已经不只是自我胜利法的代表,更多的是自嘲阿q精神、自解的自我安慰意识。面对让自己难堪的境况,通过这种方法,化解尴尬局面。比如在单位几个人同事一起喝酒,A君当面数落B君“你看你也不争口气,同样和你一样工龄的C君已经是项目主管了,你还只是个小策划员”。这种容易引起大家尴尬的事件生活里经常遇到,甚至最后不欢而散。如果B君这个时候说“无所谓的,我本来就是个普通人,没那么大的野心。再说我觉得小职员挺好,不需要每天想破头的去和大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说个话也瞻前顾后的。你看我,一天活得很轻松啊。空闲时间,我们聊聊天,吹吹牛。如果我是领导,你们现在能这么轻松的和我聚在一起喝酒吗?”。难道B君真的不想当领导吗?未必。只是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会让他心态更好,生活得更快乐些。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可以的话,帮忙点个赞。我是木林云东来,前行在心理咨询的路上,愿我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从容面对生活。
阿Q本有原型,一个的底层投机分子孙天生,结果悲剧了。
由他鲁迅先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不过剪去了头上的辫子。积贫积弱的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民生并无大的改变,于是写了《阿Q正传》。不过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与不安份的孙天生相去甚远。
若问阿Q精神对当代有没有意义,首先要明白,鲁迅先生对其视为国民的劣根性,是加以批判的。阿Q是一个受遭压迫、屈辱的打短工为生的穷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穷得只有条裤子了。但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为是“胜利者”。既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精神完全被扭曲了。
比如攀亲不成,阿Q挨了赵老爷的打,自我圆通一番,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仿佛转败为胜,转而沾沾自喜起来。但万事都有两面性,有百害总有一利。
换个时髦的说法,阿Q精神也可称为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和幻想法。会想不得病,虽然圈圈没画圆就丢了性命的遗憾,可至少不那么痛苦。
譬如说叫醒铁屋子里的人,醒了却无解决的办法,不如让人昏昏沉沉无痛苦地死去。为奴隶的人不知其苦,未尝不是幸福。
因为光棍一条,阿Q无有穷不过三代的希望,纵有不甘也只叫道:"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孙天生临死则大喊:"我做了三天皇帝,值了!")
倘若受了欺负,也不伤心,说明自己有利用价值。欺软怕硬也是有的,卑恭曲膝也平常,浑浑噩噩一辈子,从来如此何必改变?
所以麻木愚昧的阿Q精神虽遭唾弃,但能自我安慰得解脱,起码可以解压,比起被一根稻草压死的骆驼,起码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也许是牵强的,无可奈何的,好歹找到一个理由,对于绝望的人来说,自尊不值钱,还有什么怕失去的呢?
《阿Q正传》文末说,阿Q没有死,他有后代的。小D也用筷子盘头,说话做事也同阿Q别无二样。也许世上本没有阿Q,却有着无数个像阿Q那样,愚昧而自欺的人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