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刘邦 前206年——前193年
惠帝刘盈 前194年——前186年
文帝刘恒 前179年——前157年
景帝刘启 前156年——前139年
武帝刘彻 建元元年(前140)——后元二年(前89)
昭帝刘弗陵 始元元年(前86)——元平元年(前74)
宣帝刘询 本始元年(前73)——黄龙元年(前49)
元帝刘奭 初元元年(前48)——竟宁元年(前33)
成帝刘骜 建始元年(前32)——绥和二年(前7)
哀帝刘欣 建平元年(前6)——元寿二年(前1)
平帝刘衎 元始元年(1)——元始五年(5)
孺子婴 居摄元年(6)——初始元年(8)
光武帝刘秀 建武元年(25)——建武中元二年(57)
明帝刘庄 永平元年(58)——永平十八年(75)
章帝刘炟 建初元年(76)——章和二年(88)
和帝刘肇 永元元年(89)——永兴元年(105)
安帝刘祜 永初元年(107)——延光四年(125)
顺帝刘保 永建元年(126)——建康元年(144)
桓帝刘志 建和元年(147)——永唐元年(167)
灵帝刘宏 建宁元年(168)——中平六年(189)
献帝刘协 初平元年(190)——延康元年(220)
两汉时期,是一个由盛转衰继而转胜的过程,在这四百多年的历史里,有明君有昏君,也有先明后昏之君西汉皇帝列表。有外戚专权,也有宦官干政。可是,正是这一段的历史,使我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汉族。所以,不管怎么评价,那一段历史我们是不能并且无法绕过去的。
简单来说西汉皇帝列表,是按照功绩和德行,而且西汉享有庙号的皇帝没有八个。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商朝灭亡后,周朝使用谥号制度,庙号被废除,秦始皇更甚连谥号也一并废除西汉皇帝列表。
不过到了刘邦建立汉朝,这两种称号又都被捡了起来,所以说,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庙号和谥号的帝制王朝,刘邦本人,也是第一个拥有谥号跟庙号的皇帝。
西汉一共有14位皇帝,分别是高帝、惠帝、两位少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废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另外还有个孺子婴,他的身份一直都是皇太子,王莽是假皇帝(即代理皇帝)。
14位皇帝中,两位少帝和平帝都是傀儡皇帝,惠帝合昭帝也差不多,而废帝刘贺估计是想跟霍光争权,不到一个月就被废了,都没怎么尝过权力的滋味。
剩下的九个皇帝中,曾有庙号的就多达六个,不过真正流传后世的只有四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规矩的松动与收紧。
庙号的废而复用中间隔了八百多年,关于它的记载又不甚清晰,虽然名头是起源于商朝,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汉朝人自己来弄,所以一出手就搞出了问题。
庙号议定的规矩是“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和宗都是庙号,前面加一字以示概括,二者的区别就是庙号的规矩,功为开创之功,德为守成之德,所以庙号的议定既看功绩,又看德行,不过德行这东西最好胡诌,只要皇帝愿意,无德都能给你找出德来,谁还没个长处。
庙号是用于宗庙,那么就一定是在皇帝死后由继任皇帝跟大臣们一起选,比如刘邦,在他去世后,“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群臣给刘邦上庙号为太祖,这没什么问题,毕竟汉朝就是刘邦建立的,虽然没能达到秦朝的疆域面积,还被匈奴揍了一顿,但这不影响刘邦的功绩,大臣们还独创了一个谥号“高”给他,称汉太祖高皇帝。
不过这个称号很快混了,大家更喜欢把庙号谥号合称,称刘邦的宗庙为“高祖庙”,于是有了高祖这个全新的称呼。《汉书》试图矫正这个错误,写了《高帝纪》,但它跟《史记·高祖本纪》的知名度和传播差远了,最后大家将错就错,把高祖也当成了一个庙号。
群臣的意见得到了新皇帝汉惠帝的赞许,于是刘邦的庙号就定下来了。
由于庙号刚刚恢复,汉初对庙号议定非常谨慎,像汉惠帝这种被母亲控制的皇帝,想都别想有庙号,像汉文帝开创文景之治,又是个大孝子、宽厚之君,群臣议定“德莫厚于孝文皇帝”,才给他上庙号太宗。
可文景之治的后半段汉景帝就没这个待遇了,他因为为人暴烈(砸死吴王太子、诱杀老师晁错),德行有亏,没能混上庙号。
其实别说汉景帝了,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千古一帝汉武帝也差点没混上庙号,由于武帝的穷兵黩武,晚年时起义频发,他去世后群臣对他并不是一片赞歌,议定庙号之事困难重重。
直到汉昭帝去世、汉废帝来了又走、汉宣帝继位,这件事才多少有点眉目,汉宣帝本人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祖父是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在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中几乎全家覆灭,只留下个孙子,皇位也落入到他弟弟汉昭帝手中。
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判断失误,酿成了皇后和太子的死,这也是他德行的一个缺失,是他难以议定庙号的一个阻碍。
不过汉宣帝上位后,为了显示自己嫡曾孙的身份,强力压下所有反对声音,给汉武帝上了世宗的庙号,意为“世世尊之”。
而汉宣帝自己,也因为励精图治,把汉朝的经济、军事、疆域等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峰,拥有了中宗的庙号,这个庙号,一般是授予中兴之主的,汉宣帝时期,也叫孝宣中兴。
以上四位,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就是普遍承认的有庙号的西汉皇帝,那不普遍承认的呢?
就是规矩放松后的产物了,汉元帝给父亲上了中宗的庙号,又借着父亲攒下的国力南征北讨,威名赫赫,陈汤攻匈奴和昭君出塞都发生在他执政时期,所以他儿子汉成帝给他上了个高宗的庙号。
汉元帝其实也是西汉衰落的开始,他为人柔懦,又宠信宦官,酿成了帝制时代第一次宦官专政,而灭亡西汉的王氏外戚,源头就是他的皇后王政君。所以给他上庙号,基本是把德行丢进垃圾桶了,庙号议定的规矩,也就松了。
汉成帝时期则是王氏外戚权力滔天的时期,汉成帝荒于酒色,任由外戚干政,农民起义也渐渐多了起来,可谓功绩与德行俱无,可他却还得了个统宗的庙号。
汉元帝和汉成帝的庙号可谓名不副实,完全丧失了庙号应有的价值,所以在西汉灭亡十余年后,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再建汉朝宗庙时,废除了元帝和成帝的庙号,只保留了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四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