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骆宾王的生死一直是个迷,也有太多传说。《唐才子传》中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骆宾王:

骆宾王: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后,其生死成谜,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宋之问贬还途中,道出钱塘,来到灵隐寺游览。在寺中遇到一位僧人,这个僧人就是骆宾王。这完全是后人对两位诗人的幻想,因为宋之问与骆宾王交往甚密,即使骆宾王剃度为僧骆宾王、容貌大变,宋之问也不可能认不出来。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虚构。

骆宾王: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后,其生死成谜,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骆宾王: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后,其生死成谜,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骆宾王的故事就是这么传奇骆宾王,乃至于在正史中也没有他的具体的生卒年。那么骆宾王究竟是怎么死的?

骆宾王: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后,其生死成谜,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骆宾王之死因为《讨武檄文》的慷慨激昂,即使武则天读罢再有感叹,她也不可能容得下这么一位“反臣”。所以徐敬业反叛一被平定,骆宾王就肯定会受到牵连。

所以关于骆宾王的结局有几种记载,所记不全,如下:

资治通鉴上记载初唐四杰——

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

这和《旧唐书》书中的记载一致。《旧唐书》中也说:

敬业败,(骆宾王)伏诛。

而新唐书中的记载则是:

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骆宾王集序》中也是相同的观点:

兵事既不捷,因而逃遁。

等等。关于骆宾王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骆宾王随着徐敬业的失败而被杀,二是骆宾王逃过一劫,从此避世。后一种说法在很多文人口中流传,并声称和年老的骆宾王还有过交集。以至于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如《镜花缘》还专门写了骆宾王逃亡海外,并有一女,李汝珍(《镜花缘》作者)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想象居多,而不可信。

在《唐才子传》中也是骆宾王逃亡海外这种说法,《唐才子传》中说他桴海而去。辛文房(《唐才子传》作者)为诗人们立传时也是搜集了大量史料,应该说这种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

事实上在我看来,宾王反诛,应该是对骆宾王家的“诛族”,而在这期间骆宾王逃脱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证据,在修史工作中《新唐书》不应该修改《旧唐书》中骆宾王的结局。

而官方要的是他的一个死讯,而对他是否真正伏诛则不大关心,因为这么一个文人,除了一篇《讨武檄文》他的作用几乎没有,更谈不上再生事端,而骆宾王自己更不敢再生枝节。

所以,骆宾王很大可能是逃脱了,但是他逃脱之后的生活如何我们却不得而知。他可能是病死,也可能善终,也有可能是事后投水自杀。

提起初唐诗人骆宾王,首先想到他是个神童,因为他七岁就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如此高起点的人,未来的成就怎可小觑,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精彩的五律与骈文,在当时也是极受赞扬。

骆宾王: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后,其生死成谜,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骆宾王: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后,其生死成谜,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于易水送人》是679年骆宾王41岁时所作的绝句小诗, 678这年,骆宾王因多次向武则天进呈奏章,招致武后的怨恨,后遭人陷害入狱。次年出狱后他对自己的遭遇极其不满,自己的谏言不被采纳就罢了,却还被投进大牢,空怀一腔爱国之志的他,在这种无奈又彷徨中写下了这篇苍凉悲壮,千年经典的诗篇。

骆宾王: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后,其生死成谜,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诗人说当年荆轲就是在这个地方告别了燕太子丹,怒发冲冠,悲壮英勇的去刺杀秦王。前两句仅仅十个字,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这既是文字,也是声如裂帛的呐喊和对荆轲刺秦的万千敬仰。

“壮士发冲冠”可以感受得到当时的壮烈场面,227年,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定以匕首逼迫秦王归还诸侯之地,虽已知此行绝无生还的可能,但还是大义凛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容赴死以完成使命,燕太子丹亲自到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自然的与前两句过渡,感叹昔日的英雄早已不在,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冰凉和寒冷。这两句有诗人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内,当年的荆轲壮志未酬,而今天的自己却是空有一腔热血,壮志难酬。

这句“今日水犹寒”的“寒”字,用得极其精彩,诗人觉得荆轲刺秦已经过了几百年,但易水依然寒冷刺骨,表面上在讲水,实则是指作者内心掀起的巨大波澜,被冤入狱虽已被释,但愤懑难消,自己的报国之志无以实现,一腔热血也好似这易水一样变得冰冷。

骆宾王这首《于易水送人》融入了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感慨荆轲刺秦视死如归的苍凉与悲壮,也有内心空有满怀之志,无以实现的苦闷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