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际,许多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做出惊天之举,大多是下过洋、留过学,有了先进的思想理念,有了报国情怀,有了将腐朽的清朝推翻的强烈愿望,徐锡麟走上革命道路,最后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起因和动机,也大致如此徐锡麟。徐锡麟为了革命理想,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后辈景仰与崇敬的!
徐锡麟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吏家庭,祖上数代游走于江浙官场,如同他们那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一样,做着官员倚重徐锡麟、百姓佩服的幕僚事业,这就是天下闻名的绍兴师爷。到了他的父亲徐凤鸣这一辈,已经改吏从商了,但也偶尔在山阴县的官场兼职,亦吏亦商。徐家在绍兴很有名,乡里有田产,城里开商铺,家财万贯,收入殷实。
这样的家庭出身,自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01,28岁的徐锡麟出任绍兴府学算学讲师,因工作出色,又升为府学副监督。按说,家庭的富裕,和工作的稳定,实在没有反对现政府而革命的理由,但徐锡麟自1903年到日本参观游学了一次之后,在日本的博览会上看到了中国的古董,感到受列强的掠夺是一种耻辱,同时又与陶成章徐锡麟、蔡元培、钮永建等革命志士过从甚密,思想上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从此放弃改良,把希望寄托于革命。
1905年初,徐锡麟和蔡元培、陶成章组织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为宗旨,主张用暗杀和暴动的手段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随后,徐锡麟又与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在绍兴办学,宣传革命精神,培养革命骨干,徐锡麟因此渐成光复会核心领导。
刺杀恩铭的缘起,是因为徐锡麟在革命过程中,产生了一个“以术倾清廷”的想法,就是自己用钱捐一官,然后在光复会会员中物色会员进入清朝军队,通过掌握军队达到推翻清朝的目的。于是,他后来真的花钱捐了一个道员,被清廷指派到安徽候补。他设法谋得了牵头筹办安庆陆军小学一事,后又得到了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任他为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掌握了安徽警察学校。
徐锡麟做着清朝的官,却时刻想着革命的事。1907年,徐锡麟与秋瑾约定在安徽和浙江同时举行起义,原约定7月19日举行起义,但由于叛徒泄密,不得已,只得提前起义。于是,7月6日,安徽巡抚恩铭到安庆巡警学堂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在典礼过程中,徐锡麟抽出双枪,向恩铭轮番开枪,恩铭身中7枪,当场毙命。随后,徐锡麟率学生军起义,与清军激战4小时后,失败被捕。
堂堂一省之巡抚被革命党刺杀身亡,举国上下,舆论哗然,清廷更是胆战心惊,为此,清廷对徐锡麟处以极刑。据当时安徽巡警学堂学生朱蕴山后来回忆说,当徐锡麟被带到刑场后,刽子手要他跪下,徐锡麟不但不跪,反而大骂道:“我不对满虏下跪!”刽子手随即一刀将徐锡麟的头砍下,血流如注。刽子手又拿着钢刀和七寸盘,剖开徐的腹,挖出心脏,后来做成菜吃了。
从被捕到受刑赴死,徐锡麟始终慷慨激昂,丝毫没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在审讯的过程中,他甚至挥笔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的作者史遇春,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仅作参考而已:
说秋瑾是烈士,大约比较准确;说她是烈女,她可能会从坟立跳出来抗议吧。
烈女,虽然也曾有过“刚正有节操的女子”的意义。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词义的缩小,烈女一般就成了“拼死保全贞节的女子“的意涵。当烈女的意涵限缩如此时,再用这一词汇来定义这位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恰卜恰当呢?
所以,提问时,措词要严谨。
秋瑾(1875~1907年),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 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秋瑾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后来,她便以此为阵地,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因母丧,秋瑾回到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此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秋瑾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她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还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
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
徐锡麟举事失败,7月7日,清政府从武义得悉大通学堂有革命党人。
同一天,绍兴绅士胡道南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密,说是大通学堂秋瑾、王金发等人在农历六月初十起事。当晚,贵福速赴杭州向浙江巡抚张曾敭禀报。张曾敭要求贵福立即对大通学堂采取措施。后因绍兴县令李钟岳对秋瑾有好感而故意拖延。
7月10日,秋瑾已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到了7月11日,张曾敭从杭州发兵围剿大通学堂。
7月12日,徐仲荪(即徐伟,徐锡麟之弟)在江西九江码头被清政府逮捕。入狱后,徐仲荪惨遭酷刑。虽然,徐仲荪知道众多革命党人的情况,但在审讯中,却始终未暴露自已革命者的身份。为了确保革命党人有时间撤离,他尽力拖延时间与清吏周旋(根据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徐锡麟史料》徐伟供词、次日讯徐伟之情形)。
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秋瑾遇害之后,徐仲荪又以滞后信息作敷衍(根据《徐锡麟枪杀恩抚全案》)。
徐仲荪的斗争策略使清政府没有因其供词而抓到任何革命党人,无奈之下,判他10年监禁。
辛亥革命胜利后,徐仲荪得以出狱。
社会对徐仲荪的斗争表现给予认可,并赢得社会尊重。
孙中山到绍兴时,肯定了“徐家”的功绩。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