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程门立雪的典故: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程门立雪的典故、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扩展资料:
程门立雪中的人物介绍——杨时
杨时少年时程门立雪的典故,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 。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二十四,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中进士后,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后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
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不少学子刻苦求学的故事,比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其中有一则发生在宋代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严冬的一天,游酢和杨时一起去拜访老师程颐;走近老师的书房时,看到老师正在休息,于是就在门外等候,准备等老师睡醒之后再进去;不久,天降大雪,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经很厚了,看到一直立在门外的两位学生,程颐十分感动,赶忙让他们进屋。另一个版本源于宋元时期的文献记载:游酢和杨时去见老师程颐,进屋后看到程颐正在睡觉,他们就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程颐醒来后,已近傍晚时分,他对游酢和杨时说:“时候不早了,你们早点回去好了。”游酢和杨时出门时,发现门外的积雪已近一尺厚了。
这两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区别在于游酢和杨时恭候老师时是在“室内”还是“门外”。从现存文献看,他们在“室内”的可信度更高;也许后人为了表现游、杨两人对老师的恭敬,把他们从室内“搬到”了门外。这也反映了史事在流传中会有被加工或改编的情况。今天,许多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与历史原型及相关的史实不尽一致,有的甚至面目全非,往往需要人们通过研究和考证分辨真相,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历史之本来面目。
“程门立雪”的故事能够广为流传,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大有关联。游酢和杨时的老师程颐(1033—1107)是北宋著名学者,与其兄程颢(1032—1085)被后人并称为“二程”,均为宋代儒学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对宋代的学术发展影响深远。程颢26岁中进士,在地方任职,政绩不俗,后调任京城开封。当时正值熙宁变法时期,他起初赞成变法,支持王安石改革弊政,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居洛阳,开馆授徒。程颐未中进士,早年曾以布衣身份上书朝廷,但其主张并未得到重视。程颢在洛阳讲学期间,程颐也和其兄一起专研学术,直至程颢去世。
因为学问好、声望高,在宋哲宗登基后,时为宰相的司马光和吕公著推荐程颐做了哲宗的老师。不过,因为他讲课过于严肃,也不能适应天子脚下官场的气候,最终被调离“帝师”职位。他回到洛阳,又继续收徒讲学。后来因受朝中党争牵连,被流放四川,直至宋徽宗继位才被赦免。但随着蔡京等人复相位,党同伐异,程颐又遭打击,他的著作被烧毁,讲学授徒也被禁止。几年后,朝廷解除了对他的限令,但程颐此时已是风烛残年,没过多久就病逝了,终年75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