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典出《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孤竹国、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守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王位孤竹国。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认为不该破坏祖制,执意将兄长伯夷继承王位,然而伯夷谨遵父命,也不愿继承,而且为了避免叔齐为难,连夜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执著的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历尽千辛万苦孤竹国,叔齐终于找到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 听说周文王姬昌爱民重礼,兄弟俩决定去投奔周国,过寻常百姓的生活。刚走到半路,伯夷、叔齐碰上周武王的部队。原来周文王已死。武王继承了王位。还来不及埋葬父亲,他就用车载着周文王的遗像,前去攻打纣王。
伯夷、叔齐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苦苦劝谏说:“父亲死后不埋葬,反而兴兵讨伐,说得上孝道吗?以臣子的身份去杀害君王,说得上仁慈吗?”武王手下的士兵见了,想要杀死他们。姜太公说:“他们是仁义之人。”就叫士兵把他俩扶开。
周武王平定殷朝之后,天下都属于周朝。为此,伯夷、叔齐感到耻辱,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后来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蕨菜度日,他俩编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史记》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