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古代的帝王司马欣怎么死的,刘邦可算出身低贱的一个,从一个秦朝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小吏,几年之间,便成为一方诸侯,公元前202年,50多岁的刘邦一跃而成为皇帝,他开创的大汉帝国文明之先进,国力之强大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刘邦的成功值得很多人反思,一个公认的重要原因便是识人和用人,例如著名的“汉初三杰”。刘邦当上皇帝后,也直言不讳地说司马欣怎么死的:“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就是刘邦睿智的一面,他的成功与识人用人密不可分。但刘邦成功后,并没有善待他的那班出生入死的兄弟,登基称帝之时封的七个异性王,但到头来都被他接二连三的给杀掉了,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受牵连者不计其数。可以说,死在刘邦手下的人多得数不胜数,但有这么一个人,死后一个月,还被刘邦从坟墓中挖出来,砍下头颅,枭首示众。这人不是别人,就是一度被项羽封为塞王的司马欣。

史书中提到司马欣,主要就几个片断,但这几个片断,足以勾勒出司马欣起伏沉浮的一生司马欣怎么死的。史书中司马欣第一次出场时是秦朝栎阳县的一个狱掾,是个管监狱的小官。就在这个小小的岗位上,司马欣做了一件足以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事情。什么事情呢?这跟项羽的叔叔项梁有关,项梁曾经因罪案受到牵连,被栎阳县令逮捕入狱,入狱后的项梁开始疏通关系,他就请当时蕲县的狱掾曹咎写了封说情信给司马欣,司马欣于是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把项梁给放了。从此,司马欣的命运便和项家牵连到了一起。真的有些不可思议,几年后,司马欣从一个狱官变成了一个秦军将领,项梁虽战死,但他的侄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项羽却成了反秦大军的统帅。

司马欣的第二次出场是在巨鹿之战的战场上,此时的司马欣已是秦军统帅章邯的亲信,位居长史之职。面对项羽指挥的楚军的步步进逼,秦军屡屡后退,秦二世不高兴了,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派长史司马欣赶回咸阳请示公事。可司马欣到咸阳之后,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操纵朝中大权的赵高也不接见他。司马欣非常害怕有什么不测,于是便赶回棘原军中,向章邯报告,说什么即使打了胜仗,赵高肯定会嫉妒我等的战功,如果打了败仗,我们更难逃一死。希望大帅您好好考虑这个情况。司马欣一席话,章邯便率二十万秦军主力投降。投降以后,长史欣因劝降有功,加之对项家有恩,马上得到重用,被项羽任命为上将军。秦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另又封原秦朝三位降将为王,统治关中一带,以牵制刘邦,其中章邯为雍王,管辖关中之西部,封董翳为翟王,管辖关中之北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关中之东部,也就是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建都栎阳,栎阳是司马欣早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史书中将此三位秦将并称为“三秦”。

司马欣如果一心追随刘邦,或许也会成为大汉的一代名将,可是,善于投机的司马欣没有对刘邦从一而终,其后项羽势大,他又投奔项羽。公元前203年八月,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展开了一场决定楚汉命运的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刘邦及其手下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最后汜水兵败,被迫自刎而死。

司马欣反复无常,这让刘邦异常的痛恨,当刘邦率军来到栎阳城,此时司马欣虽死了一个月左右,但刘邦还是将他又斩首了一次。并将其头颅悬于故里来羞辱他。司马欣生于乱世之中,有过机遇也把握住了机遇,只可惜不得善终,有人说他死得冤,也有人说他是个识时务的俊杰,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恐怕还得靠历史学家们去考究了!

游击战虽然在春秋战国就有战例,但是真正将游击战作为一种战术,长期在战场实践,并系统化的第一人,无疑是彭越。因此,在军事领域,彭越是公认的游击战鼻祖。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总结了彭越游击战的精髓,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一整套的游击战体系,并以十六字方针总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彭越——一位历史量身打造的游击战鼻祖彭越的游击战术纯粹是被项羽逼出来的。灭秦战争后,项羽分封诸侯,彭越既没有战功也没有显赫的身份,虽然手握一万多大军,依然没入项羽法眼,他成了没有领地没有归宿没有前途的“三无游神”。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这就是彭越走向游击战的背景。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后来彭越先后接受田荣和刘邦的任命,一辈子坚定地跟给他打上“三无”标签的项羽为敌。不过项羽太牛,打也打不过人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梁地,项羽一出手,立刻又原样奉还。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正面战打不过,只好玩骚扰偷袭,这是彭越走向游击战的客观条件。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彭越渔民出身,后来在巨野山泽做了强盗。渔民多以船为家,四海漂泊,难怪彭越擅长游击战,他的生活经历与游击战是那么的贴合。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彭越起事前,曾经几次拒绝同伙的推举,说明彭越性格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谨慎,绝不做超出实力的事,体现到战争中就是,打不过不硬拼,保存实力才是关键。这岂不是游击战的精髓之一?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彭越本来是有机会参与到灭秦战争中去的,当初他也曾协助刘邦攻打过昌邑,没打下,刘邦引兵继续向西进兵,彭越却留在了巨野泽。这个举动明显可以看出,刘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彭越活得有点稀里糊涂,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摆脱流寇的思想,这岂不是他过上游击战生涯的思想基础?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所以,彭越的游击战之路,其实跟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层次、性格特点、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彭越就是为游击战而生的,他是一位历史量身打造的游击战鼻祖!

司马欣怎么死的:从狱卒做到大王,刘邦为何要在司马欣死后还枭首?

彭越的游击战及其战争贡献彭越的游击战威力,主要体现在梁地丢失后,他穿行于黄河至睢阳一带,对项羽发动全天候骚扰袭击。

刘邦兵败彭城后,逃往荥阳,项羽追击过程中,顺手拿下了彭越占据的梁地十几座城池,他被迫一路向北逃往黄河沿线:“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

项羽没正眼瞧彭越,直接回军西进,撵着刘邦屁股后面追,吓得老刘差点连一双儿女都不要了,才逃到荥阳。项羽围住荥阳猛攻之时,缓过劲来的彭越掉头就对项羽下口:“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後粮於梁地。”

这段历史就是有名的“彭越挠楚”,他专门打劫从彭城到荥阳项羽的粮道,让项羽始终不能安心地攻打荥阳。关键是,彭越神出鬼没,行踪飘忽不定,你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即便出现了,你想狠揍他,他掉头就跑,真是不胜其烦。

项羽只能忍痛看着这个恶狗时不时咬掉自己一块肉,束手无策。彭越一看,你不打我我还不舒服哩,加把力,他居然欺负项羽无暇顾及,把睢阳等十几座城池攻克了。

这下项羽不能不管了,一旦彭越扎下根,不但自己的粮道彻底断绝,还会面临被夹击的危险。项羽扔下刘邦,对彭越反手一巴掌。彭越好汉不吃眼前亏,丢下城池又跑了。趁着项羽打彭越,刘邦乘机逃出生天。

第二年,项羽刚刚回撤大军,彭越这块皮癣又发作,他直插齐地,拿下昌邑附近二十余座城邑,缴获粮食十几万斛,献给穷困潦倒的刘邦:“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得谷十馀万斛,以给汉王食。”

那两年,彭越始终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标,而是配合刘邦,对项羽实施疲敌战术,始终牵着项羽的鼻子,你打我就跑,你走我就追,你疲我就打,一只小蟑螂抓狂死你!

可以说,如果没有彭越在项羽背后的袭击骚扰,刘邦很可能就交代在荥阳了。彭越虽然不能打败项羽,但是让项羽始终不能专心致志地对付刘邦,为刘邦赢得了关键的喘息之机。

游击战的历史沿革及彭越的地位游击战是彭越独创的战术吗?其实也不是,在一本相传是黄帝时期的兵书《握奇经》中,就有“游军”一词: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阵趋地,断绕四径。从行文来看,这显然是一部伪书。

最接近游击战战例的是,春秋末期吴国伐楚战争,伍子胥的“疲楚战术”。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吴国六路分兵,不停袭扰楚国,楚国一出兵,吴兵就撤退,楚军刚回国,吴军就又发动袭击,搞得楚国大军六年间不停地东奔西颠,疲惫不堪,最终被拖得奄奄一息。

但那都是个别战例,没有系统化运用,而彭越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游击战体系化的军事家,他的战术指导思想很鲜明,战术贯彻也很彻底,取得的战果也相当出色。

整个战争过程,彭越以有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牵制了项羽强大的兵力,让项羽的战术意图难以贯彻,局部时间内,还对项羽形成军事重创,对楚汉战争的局面影响巨大。栾布评价彭越说:

“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因此,彭越被尊为游击战的鼻祖是名至实归!

彭越之死——慎于战事疏于立身立下赫赫战功的彭越死得很惨。陈豨造反时,刘邦征调彭越,彭越称病没有前往,仅仅派手下大将领兵配合刘邦作战。这件事让刘邦很生气,他派使者严厉切责彭越。

彭越害怕了,想亲自前往刘邦大营认错。他手下部将扈辄劝他:你先前不去,受到责备才去,必然没有好结果,弄不好被捕,所以莫不如造反!

彭越犯了个错,他既没有起兵,也打消了去认错的念头,依然借口生病,躲在封地。

就在此时,彭越被他的太仆告状,揭发他与扈辄合谋造反。刘邦接到密报,派人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彭越,将他抓捕归案。很显然这是一个诬告,彭越丝毫准备工作都没有,否则刘邦不可能抓得了他。

结果,廷尉宣布彭越谋反案成立,刘邦将彭越贬为庶人,流放蜀地。

倒霉的彭越在流放途中,碰巧遇上前往洛阳的吕雉。彭越还以为遇上了救星,哭着向吕雉诉冤。吕雉当场许诺,你跟我回洛阳,我替你求情。彭越感动得眼泪吧擦,信了吕雉,一起回到了洛阳,一脚踩进了死路。

吕雉动员刘邦:彭越这种牛人,你把他流放岂不是留下后患?干脆杀了他吧!吕雉一句话,彭越落得被灭族,自己被剁成了肉酱!

彭越为何落得这么悲凉的下场?

对刘邦来说,剿灭异姓诸侯王,是他临终前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这是彭越逃不掉的宿命。对彭越来说,他自己连续犯错,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垓下之战前,彭越与韩信一起违抗命令,拒不出兵,导致刘邦差点被项羽反灭。直到刘邦给他们重新划分封地,彭越才出兵,这是明目张胆的要挟。

彭越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平陈豨时的消极怠工,这显然是逆龙鳞的事,本来异姓诸侯王就已经是高压线,不听话的异姓诸侯王下场是什么,还用说吗?

彭越的第三个错误在于扈辄提议谋反后,处置不当,要是坚决不反,就应该将扈辄交给刘邦处置,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给自己留下了后患。

彭越的第四个错误在于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地位,也不能看透刘邦的心思,更不能正确认知形势,死到临头居然还奢望得到公正待遇。

彭越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谨慎态度,却不能体现在谋生自立上,做事考虑不周全,不慎重,大是大非面前糊涂。从这个角度说,何尝不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