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刘半农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8月从法国留学回来后,跻身于北京大学的名教授行列,教授语言学语音学,同时写杂文,抨击过军阀政府及帮闲文人,与鲁迅等来往较多,数次相互拜访,往还书信10余封刘半农生平简介。
这是五四新青年之后刘半农与鲁迅的第二阶段的往来。而这一阶段刘半农生平简介,是鲁迅交恶于北洋军阀帮闲文人的时期,以女师大风潮为最, 鲁迅和其他北京文人的论战等使鲁迅感觉处境艰难。鲁迅决定离开北京南下。
刘半农是北京的名教授,渐染名士气刘半农生平简介。与胡适,周作人,钱玄同,徐志摩等名流学者更近了。在北京的文坛上,刘半农先生是活跃的,刘半农写文章常用语常有些俏皮油滑,对青年学生一些行为常有讥讽之语。校点《何典》,访问赛金花,写传记,搞摄影等,忙得很。
刘半农对自己的文章有这样的话,“我于著述和翻译,一向就不主张过度的慎重。我以为随便乱写,把笔头塌油了弄得不可收拾,固然不是道理,若过于矜重,一下笔就想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从而毛发悚然,……。”看出刘半农先生的写文章的一些坚持是有自己的来由的。这与鲁迅先生的创作观念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些也不是刘半农与鲁迅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1926年9月,鲁迅南下厦门,由厦门大学而到广州的中山大学,再到1927年后,移居上海,思想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鲁迅的思想是向革命转变的,当然刘半农是与鲁迅不同的。
他们早就不是五四时期的一同向旧文化旧文学开战的队友了,各有各的思想,何况一南一北 ,刘半农是社会的主流文人学者,鲁迅其实是边缘派的,所谓渐行渐远,这些有什么不正常吗?周氏兄弟都分道扬镳了!
鲁迅其实一直是个非主流的文化人物,他是站在边缘的,相比于与名士们来往或论战,鲁迅更愿意与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们交往弄文学美术的事情。
战斗着的战士与吃苦茶做学问的名士毕竟是不同的。
鲁迅先生
刘半农先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