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作为全国性政权宣告灭亡,这就是“甲申国难”甲申国难。因为崇祯死时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同,所以很多人认为明朝的大臣很没有骨气,朝廷灭亡的时候竟无一人殉节。然事实却并非如此,大明国祚276年,又怎会没有一个有骨气的大臣呢?
1,范景文甲申国难。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成员,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先是大呼:“身为大臣,不能够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跳入井中,为国殉节。
2甲申国难,倪元璐。时任户部尚书,北京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阙,大书几上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缢而死。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他一家十三口人。
3,李邦华。时任左都御史,北京城陷后,自缢身亡。
4,凌义渠。时任大理寺卿,得知崇祯驾崩,他扶墙哀号,以头触柱,血流满面,后穿紫衣拜阙,作遗书辞别父母,然后悬梁自尽。
5,王家彦。时任兵部右侍郎,北京城被攻陷后,王家彦跳下城楼,结果没有摔死,于是在百姓的房子里上吊自杀。
6,孟兆祥。时任刑部右侍郎,北京城陷后,与妻何氏,儿子孟章明,儿媳万氏一同为国赴难。
7,马世奇。时任左庶子,北京城陷后自缢而死,其妾朱氏、李氏也随同赴死。
8,刘理顺。时任左中允,崇祯七年时的状元,甲申国难时与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儿子、奴仆婢女满门十八人一同赴难。
9,吴麟征。时任太常寺少卿,甲申国难之日大呼:“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后自缢而死。
10,申佳胤。时任太仆寺寺丞,甲申国难后申佳胤穿戴整齐冠服,叩拜辞别年老母亲,骑马至王恭厂,下马向北叩拜,后投井而死。
除此之外,左庶子周凤翔与他的两个妾,检讨汪伟与他的妻子耿氏,户部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御史陈良谟与其妾时氏,御史陈纯德、赵馔,太仆寺丞申佳允,吏部员外许直,兵部郎中成德并母张氏、妻张氏及子,兵部员外金铉并母章氏、妾王氏及弟錝,光禄寺署丞于腾蛟并妻,新乐侯刘文炳并祖母与弟,左都督文耀及妹、子孙男女共十六人,驸马巩永固并乐安公主及子女五人,惠安伯张庆臻并阖门男女,宣城伯卫时春并阖家,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顺天府知事陈贞达,副兵马司姚成,中书舍人宋天显、滕之所、阮文贵,经历张应选,阳和卫经历毛维、张儒士、张世禧并二子,百户王某,顺天府学教官五人,俱失其姓名,长州生员许琰,俱死之。诸臣死难,惟孟兆祥守正阳门,死于门下。王章、赵撰骂敌而死。
谁说大明没有慷慨悲歌之士?这些忠义之人才是大明之魂!
你好,我觉得华夏民族历史上最痛心的事件放在第一位的要数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从此让华夏文明从顶峰开始走下坡路,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中华再无横扫大漠的雄心和实力,几乎都是被北方游牧民族压着打,还被北方民族灭了两次。
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开元盛世,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富足最强大的时期。但是由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为了打压安禄山,以达到他大权独揽,独霸朝纲的目的。一方面李隆基宠幸杨玉环,不理朝政,盲目信任安禄山,给安禄山的权力越来越多,任其在东北坐大,拥兵自重。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各种矛盾的一个集中爆发:安禄山从自保到野心勃勃,唐玄宗从勤政到耽于声色,杨国忠扰乱朝纲、紧逼安禄山,土地兼并严重,各地流民增多,各节度使对杨国忠一手遮天极度不满等等。种种内部矛盾就像唐朝脚下的一座火山,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安禄山只不过是在这座火山口丢了颗石头,这座火山就这样猛烈的爆发了。
也许连唐玄宗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这么强盛的大唐帝国会徒然的走向衰微,他不会想到,这场内乱会影响到三百多年后大宋开国皇帝的治国理念,更不会想到,至此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北方大漠和草原再不会再飘扬中原的旗帜。(仅有明初蓝玉和朱棣纵横北方草原)
正是安史之乱的深刻影响,宋朝采取了重文官轻武官政策,每支部队都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连被金军打得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仍然害怕将领拥有自己的军队,结果岳飞成了这种政策的牺牲品。
正是这种重文轻武的观念,再加上独尊儒术,让宋明两朝屡屡被北方民族压着打,还被蒙古灭了一次,被后金灭了一次。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安史之乱,其破坏性的影响力一直让中原处于守势,不可谓不痛心,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可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中华民族会在另一条大道上前进,应该会有另一个强大的汉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