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滕县保卫战。
假如能穿越滕县保卫战,能蒙不弃,我希望能与墨子成为朋友。
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节用、节葬滕县保卫战。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之爱是平等之爱,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是真正的"仁爱无等差"。
墨子极富正义感,他善于制造器械,是战国时最大的军火商。但他从来不把武器卖给非正义的一方,他经常帮助被侵略的国家作战。著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更是说明了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伟大胸怀和仁爱之心。
墨子崇尚节俭,总是一身粗布黑衣,以"自苦为极",却利爱天下,为天下正义而奔走,"席不暇暖,突不得黔",是真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墨子还是中国科学的鼻祖,被称为中国的"科圣",他发现了杠杆的原理,小孔成像的原理,比西方早了几百年。还根据声学原理在战争中创造了"罂听"(最早的"监听器")等。
墨子在青壮年时期就已被称为"东方的圣贤人"。他虽然出身平民,但博学好闻,是真正的精神贵族,平民圣人。
不是这样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选择大刀来对抗日军,实际上是很无奈的。大刀的实际效果,也一直被夸大了。
首先,大刀和武士刀真正对决的机会并不多。中国军队的大刀并非制式兵器,因为装备上的差距,部分部队为了弥补近身白刃战的缺陷,给部队配备大刀。因为大刀并不要求很高的工艺水平,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可以大量配备。
但是日本的武士刀,并非是日军白刃战的主角。日本的武士刀,也就是实战使用的军刀,最常见的是95士官刀。这种军刀一般装备给第一线的军曹、曹长,按军衔来说也算是中士上士的级别,是基层军官。
所以真正在战场上拼刺刀,不可能有太多军官挥舞着军刀过来的。大刀所面对的,实际上还是日军的刺刀。
其次,大刀和武士刀对抗的话,占便宜但并不算克星。抛开影视剧的演绎,有资料显示,当时中国军队配备的大刀,虽然看起来又宽又重。但实际上,宽是真的,却并不重。比如著名的29军大刀,实际重量3斤重,刀刃厚度为4、5毫米,所以才有“大刀片子”的说法。
如果只是拿大刀和武士刀对砍的话,毫无疑问双方都会受伤。不过战场是砍人不是砍刀,所以实际战斗都会避免刀刃对砍的。
另外有些人觉得日本武士刀虽然锋利,但是造价高,保养困难,象征意义更大。实际上上面说到的95士官刀,纯粹是用机器批量制作,成本并不高,作为实战使用,保养也并不困难。
第三点,大刀在实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很多抗战老兵都提到,大刀对日本人的刺刀,并没有很占便宜。比如在武汉会战的一场肉搏战中,一个排的士兵,被日军一个班的士兵打败了。
大刀实际上并不长,而日军的刺刀要长得多,再加上日军的后勤补给很好。虽然日军的身高不够,但是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反观中国军队,我们虽然一腔热血不怕牺牲,但毕竟补给困难,很多士兵都是饿着肚子上战场,很难占到便宜。
著名的喜峰口大捷,29军大刀队大胜日军,当时的大刀队不是拎着大刀上去就砍的。大刀队实际上是手枪队,因为每人除了大刀,还配备了两把备弹200发的毛瑟手枪。手枪配大刀,完成的这次喜峰口大捷。
虽然中国军队的装备补充有困难,但是在1939年之后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肉搏战几乎全面使用刺刀了。
第四点,大刀队重要的是大刀精神。抗战初期,中国的军队装备落后,部队训练不足。但是面对日军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侵华,是非常值得赞颂的。
在那样的困难时期,就算是大刀,我们也砍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勇气。
大刀队最重要的是大刀精神,血性男儿永不屈服的精神。
希望以后的影视剧能够正视历史,不要再出现太多的神剧。战胜日军,是靠无数中国军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少一些夸张和神话,是对历史和先烈的尊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