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香院藤田梨爱,一代又一代人背井离乡的故事在此上演
《红楼梦》第四回,因为宝钗要进京选秀,薛蟠又打死了人,薛家要赶紧离开金陵,举家带口一起进了京藤田梨爱。没有住薛家在京的屋子,而是住进了贾家,荣国府东北角上一所叫做梨香院的十来间房子。
读《红楼梦》读过几遍之后藤田梨爱,我就对这个梨香院产生了兴趣。为什么薛家住的地方叫梨香院?按照曹公一向对起名中深埋的寓意,梨香院者,谐音离乡院也。然后,书读的遍数越多,每次读到这里会让人鼻子一酸。
为什么?
一、背井离乡的薛家人已无归路。薛家这个皇商以前也是超级有势力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遥想当年宝钗父亲在世的时候,那是何等的风光!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着快乐而又幸福的日子,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去世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倒塌了,薛蟠纨绔,宝钗一介女子,一家子孤儿寡母一下子没有了依靠。
没有了依靠怎么办?他们只能背井离乡,离开金陵富贵乡,住到贾家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贾家安排他们住的那个地方就叫梨香院。
贾母曾经想着各种法儿来赶薛家走。
大张旗鼓地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戏子进府让薛家搬出梨香院另住,过分地表现出对宝琴的热情和喜爱等等,可是,薛姨妈一路装傻装下去。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只有住在贾家才有依靠,好歹贾赦、贾政、贾珍这些爷们有爵位有官位,指望着他们有机会的时候能扶持薛蟠一把。希望通过“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结亲,儿女都有依靠,一旦离开了这里就没有了任何希望,她一个妇道人家能够如何?
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薛姨妈带着儿女呆在贾家没有走,侄儿侄女儿又跟着来了。对于薛家来说,尽管已是背井离乡,依然要比呆在金陵还略好一些。贾母非但没有能赶走薛姨妈,没了父亲的薛蝌和宝琴又跟着来了。
二、梨园小女子们悲情继续。薛家搬出梨香院后,又一拨背井离乡的人住了进来。
梨香院,再一次成为一众人的离乡院。当然,住戏子的地方你也可以称作梨园,但如果只作梨园解,毕竟是片面的。
其实,薛姨妈一家人在梨香院住的时间并不长,从他们进京,到元春省亲之前,就这么一段时间,在贾蔷从姑苏采买戏子回来之前,薛姨妈一家已经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的房舍了,梨香院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是不是有点奇怪?薛姨妈一家在梨香院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他们搬家,而不是将东北角上那一所房舍直接给教习用?而且给教习的待遇还将房子修理了,薛家住进来的时候房子都没有修理呢。
住进梨香院的这十二位戏子,她们是不是就生活得不错了呢?当然没有!她们是又一拨背井离乡之人,从姑苏采买来,有的在老家有家,有的连家都没有,几经转卖,不知爹娘家人是谁。即使是有家的,爹娘能狠心将她们卖掉,那家也是有等于没有。
所以,当后来,宫里的老太妃去世了,民间不再允许有娱乐活动,贾家要遣散这些小丫头们的时候,“所愿去者止四五人”,也就是说十二个人中只有三分之一人的愿意离开。为什么?离开姑苏到京城,进入梨香院于她们是一次背井离乡,现在府里要遣散她们,如果她们本来就没有家,那就意味着要再一次背井离乡,无家可归。如果原本是有家的,回家大概还是要被再卖一回,也是再次背井离乡。
想想都满是悲凉。
三、府里更有早离乡的悲凉者。如果你细看,其实,这些小戏子们并不是贾府里的新鲜角色,她们的上一辈,或者是上上辈,那些教她们演戏的人,同样是背井离乡者。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十二位小戏官初进梨香院的时候,作者一笔带过这样一句话:“又另派家中旧有曾演学过歌唱的女人们——如今皆已是皤然老妪了,着他们带领管理。”
仅就这一句话,你就知道,贾家的戏班子从前就有过,并不是因为元春省亲才有的新鲜事儿。元春省亲组建的戏班子只不过是一股新生力量而已。而在更更更早之前,府里早就有过唱戏班子。这些人已然在贾府熬白了头,是“皤然老妪”了。
“皤然老妪”四个字,让人看着满是凄凉!你很难想象,这些老妪们是如何像芳官、龄官那样的年龄就背井离乡,在此度过了她们大半辈子的时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就是另外一拨芳官、龄官和藕官。
四、尤二姐成了梨香院最后的“住客”。梨香院的戏子们遣散后就空了,可是,作者还是让它再派了一次用场。那是尤二姐被王熙凤借剑杀人后,贾琏痛哭了一场,回了王夫人,讨了梨香院停放五日,再挪到铁槛寺去。作者写“王夫人依允”。
尤二姐也好,尤三姐也罢,她们俩姐妹,天生尤物,长得如此出众。却也正是因为没了父亲,不得不跟着尤老娘离乡背井到姐姐姐夫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受着贾珍父子调戏的屈辱。如果她们自己的亲生父亲好好的,母亲何必再嫁?若再嫁后尤老爹也没有去世,她们应该日子也还可以为继。
可是,如果永远只是如果,都不成立。
最后,尤二姐被害死了,停灵的地方却是梨香院。离乡二字再一次触痛了我。
五、离乡背井最早从贾家祖上开始。其实,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梨香院的来历,或许又有另外的感悟。
薛姨妈带着一家人住进梨香院的时候,作者曾经一笔带过:“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静养之所。”
荣国公,当年为皇帝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因功被封赏,成为开国八公之一的国公爷,荣国府今日之荣耀,即是他一手打造,或者像焦大所说的,从死人堆里挣来的荣耀。
荣国公应该也是自小背井离乡的吧。为着帝王的江山,出生入死,期间大概有好多次命差点要丢掉,最后终于熬出了头。虽然荣耀加身,但终究也回不到故乡的时光。所以,到他暮年的时候,一个人安静地居住在梨香院,静静地回想自己遥远的故乡,那种回不去的感觉,大概也跟后来的薛姨妈、芳官等人一样的吧?
梨香院只不过是荣宁二府中一所毫不起眼的小小的院子,十来间房子。但是,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背井离乡的故事,甚是凄然!
当有一天,作者在写下这泱泱百万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正在为自己离乡背井而内心滴血呢?这,或许才是梨香院最刺痛人的地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