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惠辽兴宗,字伯仁,契丹名字叫脱古思,是辽朝中期重臣。凭借着是淳钦皇后的亲属所以顺利地被授予官职。兴宗即位后,在朝中担任要职。很有主见,每次都能给辽兴宗提出正确的意见,正是在其建议下,辽兴宗御驾亲征。宋朝感到恐惧害怕,他们表示愿意增加岁币来求和。这都是萧惠的功劳。此后,萧惠多次跟随辽兴宗出征,但好几次都因为运气不佳,轻敌导致死伤惨重。后来上表请求允许退休。兴宗很看重他,破例让他乘坐着轿子上朝,拄着拐杖上殿,可见其地位很高。萧惠其人天性仁慈宽厚,勤俭节约。当时兴宗想赏赐他财物,但是他坚持不受,他说自己的俸禄已经够用了,应该赏给那些生活很贫困的百姓。因此,辽兴宗对其很是欣赏及信任。

庆历二年(1042年)的正月辽兴宗,宋夏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了,开封城里的仁宗皇帝赵祯忽然接到了一封来自契丹的国书,立即搅乱了节日的气氛。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契丹来信这封国书是辽兴宗耶律宗真发来的,这封国书是这么写的:大宋皇帝我的皇兄啊,我是你的弟弟辽国皇帝耶律宗真,我们辽国人真的苦啊,从五代十国时候起,从柴荣到赵匡胤到赵光义再到你这里,把我们欺负苦了啊。本来当年那个契丹人的干儿子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干爹,可是柴荣不讲理啊,直接就给抢走了。特别是你爷爷赵光义更是不讲究,不仅攻打了我们契丹人的好邻居北汉,还越过国境攻打幽州,这真是太过分了。后来在《澶渊之盟》中,你们的皇帝更是欺骗了我的父亲,瓦桥关南面的十个县你们必须还给我们。就说皇兄你吧,就更过分了,李元昊是我们契丹人的女婿家臣,更是我姐夫,你们怎么和他开战的时候连个招呼也不和我打辽兴宗?现在又陈兵雁门关,违背了誓约,你们到底想干什么?你看怎么办吧,必须给我个说法,不然咱们战场上见。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这封信明显的就是趁火打劫,现在和契丹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了,边境线上的设备人员基本都荒废了,如果契丹人打过来的话?大宋受到了吗?要知道李元昊还在那里虎视眈眈呢,到时候大宋两面受敌,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辽兴宗:萧惠在辽兴宗朝具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富弼出使于是,宰相吕夷简就给仁宗推荐了一个敢说真话,又有胆量的富弼出使辽国,去代表大宋和契丹人谈判。这个富弼可不简单,当年曾经指斥仁宗不孝顺陷害忠良不是好皇帝,给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仁宗就同意了。

当时,出使大宋的辽国使者是刘六符,在富弼作为使者陪同刘六符回大辽的过程中,故意展现了强硬的一面,要他们看到大宋并非不是毫无防备的,我们已经积极的向东北方用兵了,如果真的谈判破裂,大宋也不惜一战。

据理力争来到辽国之后,针对国书里指斥的三件事情,富弼逐条地给予反驳。

第一,我们屯兵雁门关,修堡挖沟是防备西夏的,和贵国没有关系。

第二,至于关南的十个县,那是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这个问题了,你们要是揪着这个问题不放,那我们还讨要燕云十六州呢?

第三,和党项人开战,也是通知了你们的,而且这是李元昊主动挑起的争端。而且说打仗我们大宋也是不怕的,你敢说一定能打赢吗?而且这时候我们的岁币可都是你皇帝一个人的,一旦开战,你就要拿出钱粮物资,这个损失可是你自己的啊。

这时候,辽国皇帝又提出了要求,说大宋要么割地,要么通婚。富弼对此据理力争,说割地是不可能的,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岁币。你们要关南的土地的终极目的,不就是因为那里能够给你们增加税收吗?至于通婚嘛,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是公主是不可能的,宗室旁支的倒是可以考虑。总之一句话,割地不可能,通婚可以考虑。

这时候,富弼意外的竟然接到了家里的一封信,富弼有点紧张,不知道家里出了什么情况?富弼思索良久,直接把信撕掉了。随从们不解,问富弼为什么不看信呢?富弼说,我是身负重任来谈判的,家里的事情我无法顾及啊。我不能因为家里的私事耽误了国事啊,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时候,辽国皇帝唱完黑脸,私下里,使臣刘六符又来探听富弼的底线了。他对富弼说,我们皇帝说了,土地可以不要了,我们可以结亲,但是我们一定要大宋的公主。

富弼知道这是辽国对他的试探,也是对大宋底线的反复试探,于是他对刘六符说,我看还是用钱来解决吧,结亲将来也是麻烦事啊,将来夫妻俩吵架拌嘴了,对两国的邦交也未必是好事啊?至于结亲吗?我们的公主才四岁,你们等得了吗?而且,即使能等,但是我们公主的嫁妆也只有十万贯。

刘六符一听就明白了,于是转身就走了,找皇帝汇报去了。其实富弼早就看出来了,辽国人也不是真的想结亲,要钱才是真正的目的。

一波三折下面这一段,我们主要讲一下富弼的机智,因为在之前同辽国的谈判基本就告一段落了,辽国皇帝让富弼起草两份国书,三份誓书。两份诏书就是一个赔款的一个联姻的,等富弼拿着这两份国书回到辽国的时候,再从中选择。三份誓书主要就是宋辽夏这三家的,至于为什么会有夏,因为当时宋朝的意思是让辽国去约束西夏,如果约束成功,和宋朝停战,那么在原来岁币三十万的基础上就可以再加二十万,变成五十万。但是如果辽国做不到,那就每年只能加十万了,所以就是三份了。这样所有的文书再加上副本,总共十份。其实回到大宋起草国书的时候,才是真正考验富弼的时候。

回到开封之后,富弼把情况向皇上和宰执大臣们进行了汇报。宰相吕夷简很高兴,说一切没问题,就按照你们的约定,准备十份文书。然后又和颜悦色的问富弼,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富弼就说了,当时离开的时候,辽国皇帝说了,还有三个补充协定,到时候一定要写到国书里面。是什么呢?一是两国交界之处的湖塘不得扩展。二是两国不得无故向边界增兵。三是不能收容对方的囚犯。就是这额外的三条,差点就要了富弼的小命。

当时吕夷简说了,既然是你参与谈判的,你对情况那么熟悉,那么你就来起草国书吧,于是富弼就刷刷点点地起草好了。这时候吕夷简就对富弼又说,这样吧,情况紧急,这个正式的国书,我现在去办,你呢也不用在这里等,你先出发,等我弄好了,马上派人骑快马去追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富弼一听这样很好啊,自己走得慢,那就先行了。于是连家都没回,立即就向着辽国出发了。这一口气就跑出了开封,直接跑到了武强县,开封的快马才追上来,把一大堆文件交给了富弼。

这时候,富弼却犹豫了,心里泛起了嘀咕:辽国皇帝千叮咛万嘱咐的那三条附加条件写进国书里了吗?万一没写进去,那辽国皇帝肯定急眼啊,到时候自己的小命不保是小事,如果宋辽因此开战那才是大事啊。不过,又想到吕夷简爽快的样子,感觉应该不会再这样的大事上欺骗自己吧。就这么想着,富弼就越走越慢了,终于,他停下来了。左思右想,他还是不放心啊。

于是,他做了一见大不韪的事,那就是拆开了密封的国书副本,一看究竟。这一看,富弼就是一头汗啊,那三条果然没有写进去。富弼的心情啊,真是难以形容,好你个吕夷简,就算我和你有点小别扭,你害我可以,但是在这样的国家大事上你怎么能这么干呢?

那么富弼和吕夷简有什么矛盾呢?这就要回头看一下了,他俩的矛盾其实还是因为和范仲淹有关,就是在当年废立郭皇后的问题上,富弼因为和范仲淹站在了一起,所以得罪了吕夷简。但是为什么说吕夷简这人不咋地呢?因为富弼在这件事情上是次要的,主要矛盾在范仲淹那里。按照当时的情况看,吕夷简和范仲淹都已经偃旗息鼓了,你何必还咬着富弼不放呢?所以啊,小人的心理实在是难以猜测的。

另外的疑问就是富弼为什么就会猜到吕夷简会在国书上做手脚呢?其实我一说你就清楚了,这几份国书能费多少时间啊?富弼当时都从河南开封跑到河北石家庄了,你这个国书才送到,没问题都奇怪了。

那么富弼现在要怎么办?使者没完成任务是不能随便回头的,但是自己又不能拿着这么三份国书去见辽国皇帝,怎么办?如果随便派自己手下的人回去换,也是麻烦,万一他是吕夷简一伙的,或者回去见不到皇帝,都办不成这件事啊?

按捺下自己心里的万丈怒火,富弼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正在这附近。于是,富弼写了一封奏折,把事情的始末缘由详细地写清楚,然后去找了这个人,他就是前灵州团练推官蔡挺。

找到蔡挺之后,把情况一说,蔡挺二话没说,带着奏折就往开封跑,富弼就留在原地等回信。很快的,蔡挺回来了,带回来了口信,说他在偏殿得到了回复:国书维持原样,那三个条件可以口头约定的方式告诉辽国皇帝。

富弼一听头就大了,这个蔡挺见到皇帝了吗?这话是谁说的呢?难道我就这么去和辽国皇帝说吗?肯定是不成的啊。就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就摆在了富弼的面前,该怎么抉择呢?其实从事后的情况来看,蔡挺根本就没有见到皇帝。

富弼终于怒了,他决定自己亲自回去面见皇帝。什么律法,什么罪过,统统不想了,我这么拼命地为国做事,你们不能这么玩我啊。我宁可死在皇帝的刀下,也不能因为谈判不成,误了军国大事,再被辽国人杀了。

富弼面圣就这样,富弼背着国书,打马扬鞭,回到了开封,一路上这个气就不用说了。回到开封之后,本来要见皇上得要事前预约的,可是在皇宫外,富弼像疯了一样,谁拦着他,他就骂谁。首先,就是皇宫把门的,富弼这一顿发泄,把看门的都吓到了,赶紧把他放进去了。

就这样,富弼就像一团烈火一样,燃烧着自己就来到了皇帝面前,把事情来前因后果告诉了皇上。赵祯一听也气坏了啊,赶紧召吕夷简来见。这就把前面的那个事情澄清了,蔡挺根本就没看到皇帝,这个吕夷简完全是假传圣旨。

历史发展到这里,就又露出了诡异的一面了。按理说吕夷简假传圣旨,这是死罪啊,即使不用死,皇帝肯定也要狠狠地收拾他啊。可是,奇了怪了,吕夷简心平气和的就来了,见到皇帝和富弼,没有担心更没有害怕,只是说了这么一句,哦,这个啊,不小心弄错了,那就改过来好了。

富弼一听肺都要气炸了,富弼当时就怒了,估计就要大骂吕夷简。皇帝面前吵闹,在宋朝是大忌,十有八九双方都要罢官。当年李迪为了把丁谓赶下台,用的就是这一招,不惜和丁谓同归于尽,大吵一架,一同罢官。

眼看形势的发展对宰执集团不利,有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晏殊。他主动劝架,让富弼消消火,说吕宰相不是那种人,他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富弼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矛头对准了他,说亏你还是我老丈人呢,没想到你不帮我也就罢了,竟然还帮着外人害我,你对得起我吗?

原来啊,这个晏殊还真是富弼的老丈人,当时身居副宰相。其实这个富弼当年才气逼人,很得范仲淹器重,他娶晏殊的女儿这事,还是范仲淹做的大媒呢?还有一个大佬王曾,也想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富弼,只是被晏殊抢了先而已。没想到这时候却这么对待自己的女婿,这人还真是不咋地。当时吕夷简举荐富弼出使本来就是没安什么好心的,他当时不仅不反对,现在反而还帮着吕夷简,真是无语。

富弼说完之后,转身对皇上说,这些都是当朝的奸臣,他们不以国事为重,专门勾心斗角陷害忠良,你看怎么办吧?

然后就又很奇怪了,赵祯这时候没说话,历史的记载是空白。其实他一贯给人的印象就是软蛋,糊涂虫,可是真的是这样吗?纵观这个人的一生,还真是不能这么说,他很多事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无论奸臣忠臣,在他眼里都只是工具。只有一点,那就是皇权这一块,他始终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按照宋朝所处的环境,其实确实是很艰难的,西北方向的两匹狼始终虎视眈眈,一个处理不好那就是天大的麻烦。或许他开始的想法也是用一点点金钱来换取时间,等到大宋真正的强大起来,再来处理这些麻烦事。还有一点他也清楚得很,连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解决掉的边患问题,他也是没有能力解决的,不如就韬光养晦,留待后世去解决,只是有一点他没有想到,那就是后世是那么的完蛋。

风云再起就这样,皇帝召集人重新写了国书,交给富弼审阅,没问题之后,富弼再次上路了。再见到辽国皇帝之后,事情眼看就要敲定了,那就是不通婚了,一切用钱来解决,这正是富弼愿意看到的结果,还没高兴起来,风云再起。

就在这时候,辽国皇帝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在国书里加一个“献”字。这个字可就是具有极大的侮辱性了,下对上才叫献,小对大才叫献,这纯粹是有违礼法、有辱国体啊,对此富弼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他说,你不是管我们的皇上叫兄长吗?现在你要在国书上加一个“献”字,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你非要加,那我们大宋将不惜一战。

没想到,辽国皇帝一听立马来了一个大转弯。他说,既然不加“献”字,那就加一个“纳”字吧。富弼还是不同意,他说咱们就不必玩这些文字游戏了,大宋是不会同意这种要求的。

这时候,辽国人态度很坚决,说这个字非加不可。你们宋朝给我们钱,这就是怕我们。你如果态度还是如此坚决,那么我就要另外派人去和你们皇帝去说,如果你们的皇帝同意了,你还要怎么说?你要是还在从中作梗,那就是你的罪过了。富弼说,在我这里是绝对不行的,既然你要派人和我们皇帝去说,那么你把我们今天的对话都写在信件里,到时候如果真的有什么罪责,我一力承担。

说到这里,辽国皇帝沉默了很久。才说出一句话,富爱卿忠心为国,哪里会有什么罪责呢?富弼真是一个大丈夫啊,为了国家的利益,在敌国宁折不屈,实在是我辈的楷模啊。

订立合约最后,富弼的使命基本算是完成了,就看大宋皇帝最后的决定了。在走出大帐的时候,富弼望着远处的青山朗声说,无论如何,在我这里,我宁可付出生命,“献”和“纳”也绝无可能。就这样,富弼怀着无限悲凉的心情,带着契丹的使者回到了开封,他把此行的结果原原本本地写了奏折,上奏朝廷。其实就是交给了吕夷简,那么吕夷简对此是怎么回复的呢?很简单,不就是一个“纳”字吗?给他们就是了,两国罢兵言和才是最重要的。就这样,富弼用命坚持的东西,被吕宰相轻易地就解决了。

最后的盟约里写着:宋别纳金帛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绢十万匹,银十万两。

至此,富弼的这次轰轰烈烈的出使就此结束了。回国之后,皇帝想给他升官,可是被他拒绝了,他感觉自己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这个“纳”字太扎眼了。富弼在写给朝廷的奏折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其实契丹人也并不是想打仗,他们只是想趁机敲诈我们罢了。这个“纳”字,绝对不能给他们,这样只会更加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也有损大宋的国格。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辽国人也就放弃了。可是结果很遗憾啊,富弼用生命坚持的东西在吕大宰相那里一文不值。

作为大国使者,富弼可以说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里多少刀光剑影真真假假,都没有打败他。多少威逼利诱巧言令色,都不能使他屈服,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啊。可是我们也看到了,无论他怎么坚持,很多东西他是无法左右的。他虽然不屈服,但是皇帝屈服,宰相屈服,这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暂时的避免了一场战争,好像得到了很多东西,无数将士的生命,无数的金银财帛都省下来了,看似很值得。可是,也就此种下了恶果,软骨头的疾病是会遗传的,一直无法振作的结果就是亡国灭种。我倒是觉得战争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争的勇气,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致命的。

不管怎么样,两国的老百姓迎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或许这样也很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