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朝的开国皇帝为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向前追溯,就要提到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了南宋皇帝。
宋宣祖赵弘殷画像
赵弘殷在五代时期南宋皇帝,就已经是一位有名的大臣和骁勇善战的将领,后周建立伊始,就被册封为天水县男,官拜检校司徒,与儿子赵匡胤一起执掌禁军。
赵弘殷一生有五子南宋皇帝,长子与第五子早逝,赵匡胤乃第二子,赵光义为第三子,赵廷美为第四子。
自从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老三赵匡义,老四赵匡美为避皇帝三哥赵匡胤的名讳,一个 改成了赵光义,一个改成了赵廷美。
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弘殷57岁去世,做了大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也刚50岁就英年早逝。
豪杰也罢,开国皇帝也罢,壮志未酬身先去,这姑且不论,只是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之后,按照后继者赵光义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规定,兄终弟及!也就是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未能承继大宝,而是由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延续了大宋皇位。
宋太宗赵光义
这样一来,北宋自赵光义之后的7个皇帝至南宋宋高宗赵构止,都不是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后裔,而直到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55岁的时候,顾忌朝野上下的一些说法,加之也看淡了这些人间是非,据说当时金国与宋朝都有民间传闻,说得绘声绘色,俱传金太祖完颜阿古达面相酷似赵匡胤,乃为宋太祖盛年早逝,嫡系后人未能父死子继,故迁怒于太宗一脉,致使争斗不休!
宋高宗赵构
再有,当时的金国,拘禁着很多宋朝的王室成员,金国高层一直试图在北方扶植一个由北宋赵匡胤嫡系后人牵头的傀儡国,这样一来,对于南宋赵构的政权来说,是有着极大威胁性的。
另外,做了36年皇帝的赵构幼子早夭,身体原因,再不能诞下龙子,也有些心灰意冷,高宗生母韦太后、右仆射范宗尹等时有力劝,故此,赵构决定还政与太祖一脉,传位与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赵昚,即宋孝宗。
宋孝宗赵昚
也就是说,自南宋高宗之后,凡8帝,享国祚117年,尽是宋太祖赵匡胤近支一脉了!
宋朝除赵匡胤外,如果有所作为的皇帝,也许就算神宗了。宋真宗搞封禅,简直演成了笑话,使后世帝王,耻与其为伍,索性不搞封禅了。
宋神宗即位,用王安石变法,熙河开边,其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新旧两党相互倾压下,初志难达,又英年早逝,至使功亏一篑,
迨至南宋,宋高宗杀岳飞,功名俱累,也就剩孝宗了,为岳飞平反,并锐意北伐,虽然失败了,总算有个乾淳之治,不过甘做金鞑子的侄皇帝,连他自己都觉得脸红呢。
所以说两宋稍有作为的皇帝,也就勉强算个神宗吧!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6年,元朝大军攻下南宋的襄阳城后,南宋丧失了重要战略屏障,元朝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南宋首都临安,南宋小皇帝宋恭帝赵显投降。不甘心投降的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带着南宋皇室的两个小王爷赵是(sh)和赵员(bing)逃往南方,并拥护赵是登基(史称“宋端宗”),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建立流亡小朝廷。
公元1277年,元朝大军继续南下,福州沦陷。南宋流亡小朝廷被迫逃往更南的广州(今广东广州),在渡海逃亡途中,遭遇台风,宋端宗差点被淹死,惊吓成病,不久就病死了。大臣们又拥护赵昺登基,逃到崖山(今广东江门),继续抗元。
公元1279年,元朝大将张弘范率军进攻崖山。南宋军队与元朝军队在崖山发生一场水战,史称“崖山之战”。张弘范把军队分为四部分,分别埋伏在宋军的东、南、北面,还有一部分在宋军的正面,并约定以奏乐为进攻信号。元军奏乐,宋军以为元军在进行宴会,斗志松懈,不料元军发起猛攻,三面伏兵一起杀来,宋军不一会儿就有7艘战船被打翻,一败涂地。这时,小皇帝赵员和大臣陆秀夫的船被元军包围,已无法逃走。
最后关头,南宋君臣不愿做元朝的俘虏,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员毅然跳海自杀。很多宋军将土和沿海百姓看到这悲壮的亡国一幕,都被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也纷纷跳海殉国,据说第二天,海上漂浮着几万具体。“崖山之战”是南宋的最后一战,南宋彻底灭亡 在古代历史上,朝代更替变换,亡国之君也很多,大多不是被杀,就是俘虏,很难保持最后的尊严。比如西晋末代皇帝晋怀帝,被俘虏之后,被敌人用来当斟酒的仆人,受尽侮辱,最后还是被杀害;三国时蜀国皇帝刘禅,当俘虏后照样寻欢作乐,“乐不思蜀”(意思是快乐得一点都不想念故国蜀国),是个没心没肺的亡国之君。
相比这些人南宋君臣宁死不降,保留了最后的尊严,被认为是有气节的表现,因此得到后人的怀念和歌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