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为什么柳永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柳未来?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柳未来。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前言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柳三变。大哥叫柳三复,二哥叫柳三接。
柳三变是北宋早期的著名词人之一,他对于长调慢词有开创之功,在宋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柳未来。据说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一首词流传到了皇帝耳朵里,因为内容有不敬之意,因此惹恼了宋仁宗,在科举时得到了皇帝“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的评价。柳永也不知深浅,索性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一、惹事的《鹤冲天》柳永一生仕途不顺柳未来,20几岁参加科举,屡战屡败,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第一次科举落地以后,愤愤不平的柳永写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柳未来。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柳未来。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种轻狂,在读书人只有求仕一条路的时代,成了一个档案上的污点。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记载:
(宋)仁宗留意儒雅,而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未来。 ”及皇帝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在此以后,柳永又多次参加了科举,终于在景祐元年(1034年)50岁时进士及第,为了不受以前的影响,他还耍了一个花招,将柳三变的名字改为了柳永。
二、士大夫眼中的柳七柳永因流连于酒肆歌坊柳未来,诗词中多有俚俗艳语被士大夫所不屑,甚至苏东坡告诫秦观:
“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柳未来。”秦观答以“某虽不学,亦不如是。”东坡指出:“‘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苏轼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少游,之所以批评秦观,是因为他认为柳永词词格低下:
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未来。“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但柳词也有文雅雄浑之处,苏轼称: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柳未来。当然这首词下阕依然是:想佳人,妆楼颙望……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不过上半阙境界开阔,下阕“天际识归舟”确有唐人气象。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未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
张舜民《画墁录》中记录了晏殊对于柳永的态度: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柳未来。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这一段话说明了晏殊】苏轼等人对于柳永的态度,也是对于柳永一部分文学作品的评价。柳永的词作中的常用俚俗之语,思想上也有点离经叛道,和士大夫的词风有明显不同。
晏殊说的‘针线慵拈伴伊坐”来自于《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未来。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结束语虽然士大夫们对于柳永的词风颇有微词,但是并不能抹杀柳永在宋词的地位柳未来。 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苏轼虽然不建议秦观学柳永,但是自己开始学习填词后,也把柳永作为一个比较的标准: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柳未来。上面的故事多处于诗话故事,真真假假,不过可以看出,柳永虽然广受人民群众喜爱,但是并不为文坛主流所接受。这有点像初唐的白话诗人王梵志,也像早期的相声大师郭德纲。
@老街味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