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的见闻、学习、意识、习惯普遍落后于城市周冬雨北影。

周冬雨北影:一个农村小孩怎么能考上北影?

农村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或者其父母本身就没有多少文化,在教育上缺乏良好的引导周冬雨北影。我从小生活在山区。高中毕业以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舅舅家,她家离我家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距离差不多有十八九公里。在那以前我连隔壁镇都没有去过。这么一个坐进观天的农村孩子,吃饱饭就跟村里的其它同龄孩子上山摘野果,下河捞鱼等等。农忙时也要跟随大人一起干农活,跟本不谈什么梦想。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完了童年和少年。直到后来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世界的舞台有多大,然而这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多少光阴。那时也不是全部人跟我一样,也有几个同学父母是老师,他们就不像我们这些放养的孩子那样。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往更好的方向成长,后来上了好大学。

周冬雨北影:一个农村小孩怎么能考上北影?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设施有限周冬雨北影。

我家大宝刚上小学时,叫我买一条跳绳给她带去学校。我问:“跳绳不是老师在体育课的时候会发每人一条给你们跳,下课就回收的吗?”她说:“老师说每个学生得自己带跳绳。”由于农村学校经费不足,学校能提供的设备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我发现大宝学校的老师都非常年轻。这其中的原因是这些老师刚毕业分配到这里,教得好的老师都往城里调了。不是说这些年轻的老师教得不好,起码经验方面没有老教师足,熟能生巧嘛。在乡下一个老师除了教语文兼班主任,可能还代音乐、图画、地理等几门课。

农村的教育跟城里比存在的差距,不是个人能解决的。现在普遍重视教育,这些问题都会成为不是问题的。但我们现在能做的是比城里的孩子更努力,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还可以学一些乐器、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油吧!只要你够优秀够突出,会实现的!

其实演员看似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际上只是故事里面的其中要素。周冬雨在很多场合都说,其实是好的故事好的导演成就了她,包括《七月与安生》里拿了金马影后的安生的角色,也是首先因为故事本身具有艺术真实的特性,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个性突出,演员才有了更容易发挥的空间。无论谁来演,安生都是这种人,但未必谁来演,都能让观众相信,这就是真的安生。所以角色本身具有的内质,和演员能够表演出来的形象,是两个概念,周冬雨就是那个能够无限接近角色本身的演员。周冬雨在表演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未必是她的技巧有多好,而是她真的相信这个角色,同时相信自己就是这个角色本身。

张艺谋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在创作《山楂树之恋》这个作品时候,拍到后面老三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要见静秋最后一面的片段,周冬雨来到现场,刚看到已经化好妆躺在病床上的窦骁的一瞬间,眼泪就已经下来了,一直哭到整场戏结束。我相信此刻,周冬雨心里没有现实的概念,而是真的静秋在和她心爱的三哥在对话。

所以表演并不是纯粹的技巧派和体验派的论争,而是每个演员都能充分尊重角色,相信角色,能够在现实内跟自己的角色对话,能够在观察之外,感受角色独自一人时的言行。

我非常喜欢周冬雨的表演,无论她演什么角色,我都相信她就是电影里的那个人,甚至到荧幕外也不能出戏,直到见到她的下一个角色。

从静秋,到安生再到方小晓,每一个角色我都爱过,我也能从角色里,看到周冬雨对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爱。

一个不喜欢听故事的人,是讲不出来故事的,同样,一个不爱表演的人,也做不了演员。

周冬雨毫无疑问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但年轻的她能否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追梦的年轻人,才是这个答主问题的核心。

在各行各业,似乎资历和年龄才是权威的代名词,好像只有年过不惑才有资格给其他人授业解惑,这种看法是狭隘的。在任何行业,每一个有智慧有阅历有担当的人都可以为师。

2017年,蚂蚁金服与FIRST影展联合开启2017年度FIRST短片季,周冬雨与曾担任第十届FIRST影展评委的电影编剧李樯、第九届FIRST影展大使黄渤、组成FIRST短片季评委会,持续关注青年电影人的成长。她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表达了自己对青年导演、青年演员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年轻演员的代表人物,金马奖影后,她没有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成长的世界,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整个行业的动态,力求用自己的小小身躯,为演员这个行业的健康成长和新老交替,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这样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学姐,一定能帮助那些节目上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认识表演、学习表演、喜爱表演,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又谦逊的青年演员,促进他们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