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民间耳熟能祥的传闻故事发生在明代吴县(今苏州),剧中出现的″江南四才子"又被称为“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明四家、魅力超群的倜傥才俊。
唐寅明四家,民间称作“唐伯虎”,风流倜傥,祖籍晋昌(今山西晋城),他书画落款都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因常被侵犯,唐氏家族也随大众迁到苏州经商。他自幼聪颖,研习书画熟读史籍,修养广博,诗书画俱佳,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他的代表作有《山路松声图》、《王蜀宫妓图》等,可惜天妒英才,一生不得志年仅54岁便离世。空留下后世对他的一些风流臆传。
祝枝山明四家,出生在吴县(今苏州)。因天生左手六指,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亦称“祝京兆”。他可谓天资聪慧,书画双绝。民间流传“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他的代表作有《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等。
文徵明,字徵明,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因先世衡山人,号“衡山居士”。自小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然而在他的科举道路上很是艰难,从26岁到53岁,全部落榜,直到54岁才受到李充嗣的举荐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受职于翰林院。他目睹官场的腐败,便于57岁辞归,回到苏州定居,潜心书画。到了晚年,他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他诗,文,画无不精通,也是“四绝”的全才。他的代表作有《仿赵伯骕后赤壁图》、《春深高树图》、《晓春高树图》等。
徐祯卿,字昌谷,祖籍常熟,后迁吴县(今江苏苏州)。他天性聪颖,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从小跟随吴宽学文,跟李应祯学书法。故有绝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被人称赞。年仅33岁的他卒于京师,他是四大才子最早离世和寿命最短的。他的代表作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
明代,沈周开创的吴门画派中的四位著名明代画家有: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中国美术史称″明四家",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明四家的造诣和影响力比″江南四才子"更加有甚,因为里面除了有唐寅、文微明外又加入了沈周和仇英重量级的大家而更显不同与殊荣!
明代自成化、弘治以后,随着院体、浙派的极盛而衰,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门画派取代了院体与浙派在画坛上的地位,吴门画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征明。属于吴门画派的画家大多是文征明的子侄与学生,主要成员为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以诗文书画自娱。同样生活在苏州的著名画家还有唐寅和仇英,他们与沈周、文征明并称为“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他早年承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绘画上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朗,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文征明: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画法绍述元人之外,亦能追踪五代北宋。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征明影响,早年多“吴派”痕迹,后宗院体一路,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粗笔一路源自周臣,仿学南宋院体,然于刚劲雄健中别具清俊秀逸之韵。细笔画属其本色,风格奇峭而又秀润。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
喜爱周星驰的朋友们,应该都未曾错过他那部经典的《唐伯虎点秋香》。在这部剧中,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和他的三位好友,被合称为“江南四大才子”。而星爷参演的这部剧,确实对历史有所借鉴。“江南四大才子”,正是以“吴中四大才子”为蓝本塑造的角色。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四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的真身。因为江苏省苏州市在古代又称“吴”,所以主要在此地活动的唐、祝、文、徐四位诗坛才子便被合称为“吴中四大才子”。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段诗里所说的“桃花仙”,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即我们熟悉的放荡不羁的大才子唐伯虎。唐伯虎名寅,“伯虎”是他的字。他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于成化六年(1470)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他在苏州长大,后来仕途不顺也毅然回到故乡。
弘治十年(1497),唐寅因才参与录科考试。但在考试期间,唐寅丝毫不掩饰自己放荡的性格,竟然和好友张灵宿一起流连于美人、美酒之间。得知此事的提学御史方志对此非常不满,将唐寅的名字从榜单中划去。后来在苏州知府曹凤、苏州名士沈周、吴宽、文徵明之父文林等人的求情之下,唐寅才被恢复了继续参考的资格。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唐寅的两个特点。第一,他随性、放荡不羁。正是因为他更看重自己内心的满足,才会在考试期间也毫不克制。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他才在后来因不满官职太小而愤然回乡。
第二,他才华惊人。曹凤有权、沈周、吴宽、文林等人有才华也有声誉,却都愿为这个晚辈说话。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唐寅有的该是怎样能折服众人的才华。而从唐寅传世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窥见他的风采。《秋风纨扇图》、《落花诗册》、《桃花庵歌》等作品,能让我们理解到唐寅身为“吴中四大才子”、“吴门四家”的价值。
而文徵明在唐寅还是少年时,就和他结识。文徵明原名壁(或“璧”),字徵明。其父文林是成化年间的进士,为文徵明提供了不错的成长环境。然而文徵明幼年十分迟钝,直到七岁都还不能正常说话。好在文父十分乐观,反而觉得文徵明这是能大器晚成。
成化二十一年(1485),文徵明父子和唐寅结识。但两年后,文徵明就陪父亲去到安徽上任。因为是家属,文徵明得以陪在父亲身边,接触到一些政务。但在弘治元年(1488),文徵明在参加乡试时却被批评字写得太烂,只获得了三等。由此他发愤图强,苦练书法,逐渐成为诗、文、书、画皆精通的全才。文徵明在绘画方面,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在诗作方面因为擅长博古论今成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
“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也与唐寅交情匪浅,且两人是同乡。祝允明甚至早于文徵明与唐寅交好。而“祝枝山”这个名字,不过是他因为自己右手有枝生手指而给自己取的别号罢了。
祝允明虽然长得不太好看,但他的创作,尤其是书法作品,却享有极高赞誉。他精通楷书和草书,早年笔法传承赵孟頫、米芾等人的特色,晚年自由多变,自成一家。从祝允明的《闲居秋日》、《致元和手札》、《燕喜亭记》、《乐志论》、《饭苓赋》、《云江记》等作品,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精神世界。虽然仕途不顺,但他俨然在另一个世界羽化成仙,率性而为。
而四大才子里余下的那一位,虽然与前面三人关系不那么亲近,却比他们更贴近“吴中四大才子”的定义。徐祯卿以诗闻名,时人称之为“吴中诗冠”。他的那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让他的美名代代相传。
徐祯卿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著名文学群体“前七子”的一员,且其地位仅在李梦阳之后。在清代成书的《明诗别裁集》中,“吴中四大才子”只有徐祯卿和文徵明两人的诗作入选。文徵明有两首,徐祯卿却有二十三首。其诗成就之高,由此可以见得。
现在一提到“江南四大才子”,我们就觉得他们风流倜傥、率性而自在。但他们其实都屡试不第,仕途坎坷。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正视他们的内心,勇于表达。诗文也好,书画也罢,他们用手中的笔,在苏州绘出了他们的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