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就是一种哲学煮过的心灵鸡汤;就是儒家学说的世俗化,通俗化。为什么这么说呢王守仁心学?王阳明的心学追根溯源,就是儒家陆九渊的心学加禅宗的参悟。陆九渊的心学追根溯源就是孟子的心性。禅宗的参悟追根溯源就是魏晋清谈。
陆九渊主张心,二程和朱熹主张理王守仁心学。后来明朝的科举选择了程朱理学,而陆九渊的心学坐冷板凳去了。所以,程朱理学经过科考那么多高材生的丰富和细析,几乎无法突破。而陆九渊的心学,才存在发展的潜力,王阳明当然投资潜力股。
禅宗是达摩从印度那烂陀寺修见佛性的唯一修法——三十七道品王守仁心学,达摩从中抽出一品,偷工减料了36品,号称见佛性,被印度佛教界驱逐了,于是到中国来,结合魏晋清谈,创立了禅宗。为什么?因为魏晋文人给玄学清谈做足了广告,做了几十年,而嵇康之死,让那些清谈的人都退隐了,达摩以宗教的形式给魏晋清谈以一个宗教的“道场”,从此清谈,也就是参禅受佛教保护,发展起来极快,达摩突破佛教的戒律,大肆勘悟,所谓勘悟就是封神,大神再封小神,层层往下封,是不是有点传销的模式?
我们知道魏晋清谈导致西晋亡国,李煜沉迷于禅宗和文学也导致亡国,那么魏晋清谈究竟有何不良基因?
魏晋清谈有三大特征:1、谈玄论道,到禅宗更是发展成“徒耗米粮”;2、本体论,佛教反对本体,基督教主张本体;3、不认真。参加清谈,认真你就输了。禅宗更是,不认,认你就输了,无论真假。
王阳明在禅宗中混了张“大神”的毕业证,然后他深悉禅宗的虚弱,带领禅门人士投奔儒学,收编了大量禅宗教出家人和居士,禅宗教徒纷纷还俗,加入心学。为什么别人听王阳明的?因为禅宗和魏晋清谈只发展到心和识,魏晋清谈是谈着就行,禅宗是参着就行。但是专门有心没用啊,要知行合一。就这一招,儒家和禅宗都看到突破口了,就像电灯突然代替了蜡烛。所以人家跟王阳明走。
但是心学也是魏晋清谈的模式,魏晋清谈是玄学煮的心灵鸡汤,禅宗是佛学煮的心灵鸡汤,王阳明是哲学煮的心灵鸡汤。所以明朝末年,一群儒生天天清谈,不理政,不搞生产,谈急了,就相互倾轧。东林党就反心学,但是问题是手段太过激,凡心学都视为纸上谈兵,加以打压,甚至扣上阉党的罪名加以打压。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王夫之是继承了东林党的说法。但是,明末的党争,现在的历史学家认为:“阉党亡国,东林党亡天下。”
謝!王守仁陽明先生的《心學》不是唯心主義!其淵於往聖之絕學,源於其社會實踐,悟道得於自我之智慧,其洞悉人之心理,其實《心學》即為心理學!
其《心學》精髓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是心之跟本,近乎於《人之初,性本善》!有心才有思,而《心》作為人之器官豈不是物?唯心論者是先有思惟後有物質,而陽明先生是知行合一,知需在人成長過程學而認識,繼而行與知統一!人之出生成長豈不是先有人而學識知?有善惡是人之德行,善德即為道德乃君子之行!惡為乃小人之為!格物有物才以格,格物而致知!即為研究剖析,也稱科學探究!
王陽明龍場悟道,本就是從生活經歷中悟出,來源生活,實踐於工作!教化民眾,平百年之久之頑之匪患,籌劃十餘年叛亂的寧王在陽明先生前傾刻灰飛煙滅!
《心學》淵於儒說,吸收道學,納入法家…集眾家之長!
孔子,王陽明,曾國雖被譽為二個半聖人,而以立功立言立德而論,王陽明實屬第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