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鸦片战争资料。
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两点需要明晰鸦片战争资料:
其一鸦片战争资料,义律虽是鸦片战争中英方的重要人物,但他作为驻华商务总监,显然没有能力直接发动一场近两万人的远征,他只能或有意或无意的促成了鸦片战争。
其二,该问题主要是问义律“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而非大英帝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动机是存在一定差异。
以上述两点为基础,龙马君来回答这个问题。
义律的基本目的
义律是贵族出身,又是海军军人,其荣誉感使得他认为通过鸦片贸易赚取利润是英国的耻辱,并与中国进行对等公平的贸易。
义律作为驻华商务总监,其主要职责有二:
其一,促进中英贸易。当时清廷对开展中英贸易不敢兴趣,又拒绝平等对待英国,对英国产品收取重税。义律上任后,基于其反对鸦片战争的态度以及自身责任,义律一改前任的强硬态度,主动放低姿态与清廷官员接触沟通,但均遭漠视,没有进展。
其二,保护英国公民人身及财产利益。当时清廷并不允许英国派遣大使,所以义律某种意义上代行大使的部分职责,保护本国公民。由于义律是军人出身,所以他在这点上会比较强硬,这是他促成鸦片战争的关键性因素。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众所周知,当时中国对英国的贸易存在巨大的顺差,而清廷始终不愿与英国对等贸易,且不愿与英国政府代表接触。英国试图以鸦片贸易来解决贸易失衡的做法遭到了中国强烈的反弹,即林则徐主导的激烈的禁烟运动。然而除却鸦片贸易,英国又找不到其他手段。因此,英国需要以强硬手段打开中国国门以开放贸易。这是公认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
此外,龙马君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必然因素,即是清廷过时愚昧的外交方式,清廷始终拒绝平等对待英国,从马嘎尔尼使团到阿美士德使团再到义律,英国多次尝试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清廷始终坚持自己高人一等,把英国等同于藩属国,这样过时愚昧的外交方式与清廷的实力极不相称,极容易招致祸端,后来这一点被反复证明。
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如前所述,鸦片战争的爆发虽然有必然因素,但是其爆发过程却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与大多数人印象不同,鸦片战争也并非由禁烟运动直接引发,而是另有原因。
在禁烟活动中,林则徐对广州的英国商馆实施断水断粮的围困策略,义律去函质问林则徐是否决意开战,未获满意答复。至1838年3月,义律屈服,要求所有鸦片商人将鸦片交出,并组织英商撤离,由于澳门当局怕得罪中国而拒绝接纳英商,义律和英商被迫转移到九龙附近海面上的船舰上。
1839年6月,有英国酗酒水手与中国村民斗殴,村民林维喜伤重不至,事件发生后,义律赔偿了死者家属,但是拒绝按照《大清律例》交出水手偿命,而是以“领事裁判权”开庭审判,判决后逮捕五名涉事水手送回英国监狱服刑。这就是所谓的林维喜事件。
此举让林则徐极度不满,下令完全中断与各国贸易并围困英国船舰,阻止其获得补给。1839年11月3日,在林则徐拒绝义律的最后通牒后,义律下令突围,英舰与围困的中国水师爆发冲突。这就是穿鼻洋之战。
这个事件传回英国后引起巨大反响,英国国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军事行动提案,这里要注意的是,英国方面并不认为这是战争,也未宣战,而仅仅是一种报复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林维喜事件引发的穿鼻洋之战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导火索。而这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与义律本人有极大关系。
义律本人的态度义律不仅基于贵族和军人荣誉反对鸦片贸易,在中英一系列的冲突中,义律其实也一直在试图在避免战争,从虎门事件到穿鼻洋之战前后再到战争爆发前,甚至是战争爆发后,义律多次提出交涉,企图进行一定妥协以避免战争,但林则徐态度异常坚决,向朝廷奏报自己已经“七战七胜”,毫不让步。
在林则徐与义律的关系中,义律处于弱势,而林则徐又是个不善妥协或者不知妥协的谈判对手。最终他们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这场迟早会发生的鸦片战争。
结论义律处在这样一种矛盾中,一方面,贵族与军人的荣誉使他试图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避免鸦片战争这场不必要和不荣誉的战争,为此他尝试进行了长时间的努力和尝试。另一方面,处在两个世界的义律与林则徐始终无法真正交流,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行动必然会引发他们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不能简单说义律发动鸦片战争,只能说义律的行为不自觉得促成了鸦片战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