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李秀成。因此,针对挑战皇权的罪行——造反,惩罚力度也最大。一般来说,造反者不但本人会被处死,祖先和后代都会被严惩。比如太平天国之战初期,咸丰皇帝曾经亲自下旨,要求两广地方官挖掘洪秀全、韦昌辉等人的祖坟。又比如石达开未成年的儿子虽然按照大清律没有被处死,却也难逃成年后被阉割的命运。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法律出台,自然是因为统治者想让臣民们懂的,造反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李秀成。

所以说李秀成,陈玉成兢兢业业从事造反行业十几年,杀死清军大员无数,一旦被俘,竟然会受到劝降的优待,这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还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

所谓陈玉成被劝降,最早出自民国期间无名氏所写的小故事《陈玉成被擒记》。之后,无数文学家颇为喜欢这个梗,便在很多小说、戏剧、小人书中反复使用。所谓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陈玉成被劝降也就让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了。

说实话,小编要写以陈玉成为主角的小说,也对这个梗爱不释手。我太平天国英勇无敌的陈玉成大义凛然,怒斥敌人,那英雄形象让胜保等清朝抖m大员目醉神迷。于是跪舔着劝降,当然,视死如归的陈玉成必然掷地有声的拒绝,让胜保等白鼻子小丑碰一鼻子灰。那才富有戏剧性嘛!然而,历史是历史,不能因为戏剧性强就采信。

苗沛霖俘获陈玉成后,把他送到了胜保的大营。胜保一向喜欢招降纳叛,然而,即便是胜保,脑袋里也丝毫没有飘过一丝劝降陈玉成的念头。胜保满心打算的,是大张旗鼓把陈玉成送到北京,彰显一下自己的功劳。

然而,朝廷一则怕夜长梦多,二则陈玉成自安庆保卫战之后屡经失败,在太平天国地位下降,已经失去了献俘的价值,所以朝廷命胜保就地处决陈玉成,并把他的人头送到湘军大营。当时,恭亲王弈訢主政,他对胜保颇有保全之意,特地在一封600里加急密谕中向胜保解释了这样的做的目的。

原来,安庆保卫战之后,湘系大将李续宜成为安徽巡抚,李续宜的哥哥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死在陈玉成之手。恭亲王希望胜保把人头送给李续宜,借此与湘系搞好关系。

所以说,陈玉成被俘后,围绕他的处置,只有献俘和就近处决两种争议,劝降是不存在的。

因此,李秀成被俘后,才会借写自述的机会,曲折的劝曾国藩造反。因为他知道,只要曾国藩是清朝的臣子,自己无论投降还是大义凛然,都难逃一死,只有劝对方造反,自己对于曾国藩来说才有利用价值,自然也就不用死了。

1863年12月4日,郜永宽等八人杀谭绍光,献苏州投降李鸿章。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小人书中的谭绍光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在李秀成自述中,有这么一段话: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郜永宽等这班之人,久悉其有投大清之意,虽悉其为,我亦不罪。闲时与其谈及,云郜永宽、汪花班、周文嘉、汪安钧、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云:"现今我主上懞〈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皆由尔便,尔我不必想〈相〉害。"谈及云云:"现今之势,我亦不能留尔。若有他心,我乃国中有名之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我一家难舍,母子六十余旬。"大齐流凄〈涕〉,而各他行。各回言曰:"忠王宽心,我等万不能负义,自{糹力}〈幼〉蒙带至今,而谁有此他心!如有他心,不与忠王共苦数年。"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于是,很多人便说了,苏州八人献城投降前,李秀成已经察觉,却听之任之。

李秀成: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小人书中的李秀成

是这样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时间。

1863年7月7日,李秀成离开苏州,前往天京解围,谭绍光成为苏州守将。

此后,苏福省境况日益危急。

9月23日,李秀成自天京回到苏州,主持苏福省军务,号令极严,人心镇定。

10月1日,李秀成与程学启大战宝带桥。

8日,李秀成出苏州城,攻打程学启军,不利。

9日,李秀成率领大股人马出苏州,准备援救无锡。

围绕无锡的战斗一直进行到11月23日,李秀成及友军援救无锡失败,回军苏州北望亭。

期间:

11月19日,浒墅关与虎丘失守,淮军兵临苏州阊门街街口。

22日,李秀成自无锡回转,攻打浒墅关,不利。李鸿章自上海来到苏州城外淮军军营,主持军务。

28日夜,李秀成率军四百人由北望亭来到苏州城。

29日,李秀成与谭绍光与戈登洋枪队战斗,李秀成调郜永宽部出战,郜永宽不应。

30日夜,李秀成离开苏州。

12月4日,谭绍光被杀。

6日,苏州杀降。

所以说,在1863年9月23日之前,郜永宽等八人的投降之心只是一颗种子,并未萌芽。否则,从7月7日到9月23日,一共两个半月的时间,他们完全可以趁着李秀成不在,杀死谭绍光兵变。这可比李秀成来苏后好下手。

其实,当时的苏福省虽然日益危急,但郜永宽等八人看来,未必不能起死回生。在太平天国,郜永宽等八人是鸡头,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军队,都是一方诸侯。如果太平天国这个政权能够生存下去,他们是不愿意放弃已有的福利和待遇,跳槽到清方当牛屁股的。

9月23日,李秀成来苏,军心为之一振,也给了这八人很大的希望。我们看到,郜永宽跟随着李秀成,积极地展开了对无锡的救援行动。然而,在淮军和洋枪队的双剑合璧下,李秀成的救援行动均被封杀,与此同时,淮军也已经兵临苏州城下。

所以说,在李秀成一系列的军事失败中,郜永宽等八人的投降之心如种子萌芽出土,并渐渐长成为参天大树。

11月28日晚间,李秀成自无锡回到苏州,第二天,他和谭绍光一起与戈登的洋枪队作战。交战中,即使有忠王的命令,郜永宽依旧按兵不动。话说,郜永宽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投降两个字那是明摆着写在了脸上。

然而,李秀成为何引而不发呢?

我们用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总结的一句话回答:

“当时叛徒郜永宽等部下,共占苏州城内守军四分之三,守着六个城门中的四个门(胥、昌、齐、娄门)。他们的实力远在绍光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手下只有四百人,他如果敢出手动这八个人,恐怕先被这八人打翻在地了。

此时此刻,郜永宽八人面对李秀成,心态应该也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苏福省的局势令他们铁了心要投降,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杀李秀成。叛徒也并不一味凶残,在滥杀之前,他们也同样要权衡利弊。

李秀成培养和提拔了他们,可以说没有李秀成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亲手把恩人送入黄泉,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和道德压力。而且,李秀成身经百战,如果真要动手去杀,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在他们的心里,说不定也会有劝降李秀成的想法。因为李秀成名气太大了,若是让李秀成领衔降清,直接出面和清朝方面谈判,他们会更有底气和筹码。

很显然,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的郜永宽一伙,和李秀成相处时,都会不由自主露出一幅鬼鬼祟祟的神态。

其实,有时候相互之间的残杀往往来自误会。初恋的男女不知道对方的心思会彼此错过。而处在囚徒困境下的双方,也会因为沟通不利而得到一个双输的局面。

既然如此,李秀成索性说开了:

"现今我主上懞〈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皆由尔便,尔我不必想〈相〉害。"

请注意这番话发生的语境,文中用的状语是一个“闲时”。这不是会议那种严肃的气氛,而是吃酒席,泡桑拿这般类似的场合,说不定,还会找几个专业苏州妞按摩。现如今,这样的地方也是谈公务,联络感情的绝佳所在。相信郜永宽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也会把心中那块“劝降”的念头扩大化。他们也许说了,也许还没来得及开口,在那样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什么都可能发生,什么都可能被谅解。不过,李秀成的目的,是以退为进,稳住对方,让他们不好意思对自己下手。

果然,听到李秀成这么说,郜永宽们"大齐流凄〈涕〉,而各他行。各回言曰:"忠王宽心,我等万不能负义,自{糹力}〈幼〉蒙带至今,而谁有此他心!如有他心,不与忠王共苦数年。"

双方流着眼泪表演之后,李秀成急忙连夜离开了苏州。说起来,他在苏州也就呆了两天而已。夜长梦多,谁知道那八人会不会改变主意,发动奇袭,把他捆起来,作为一份大礼送给李鸿章呢?

4天之后,郜永宽等八人杀掉谭绍光,2天后,他们的死期也到了。李鸿章黑吃黑,杀掉了这八个叛将。在此期间,相信李秀成也是有心无力,即使逃离了苏州,他同样没有实力向那八人发难。

最后,小编想说一说谭绍光。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李秀成看出郜永宽八人想要叛变,却并未提醒谭绍光,因此导致了谭绍光被杀。

在此,小编想说,八人想要叛变,根本不是秘密。李秀成自无锡到苏州,呆了不过两天,便看出来了,谭绍光身为苏州守将,呆在苏州可比李秀成久多了,他应该早已察觉,却同样不敢动手,自然也是忌惮这八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