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阳明心学对“生死”是怎么看待的?

王守仁心学:阳明心学对“生死”是怎么看待的?

@王阳明心学智慧认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参破了生死,悟出了“圣人之道,本自具足王守仁心学。”那关于生死,王阳明到底参透了什么呢?

王守仁心学:阳明心学对“生死”是怎么看待的?

王守仁心学:阳明心学对“生死”是怎么看待的?

王阳明参破的是王守仁心学:生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都是我们本心的一种感受,所得直白一些,就是人的本心是不生不灭的,生灭的只是这个肉身,一具皮囊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王守仁心学,生来具有良知,都是天理良知的一种具象表现。外在的具象表现可以变化无常,但是我们内在的真正的本心,或者说是天理是永存的。

因为天理的永存,良知的永恒,本心的不生不灭,那我们只要回到本心,找回良知,遵循天理,那就没有生死恐惧,获得内心光明,即便肉体消亡,我们依然永恒存在。

这个解释有点不好懂,其实和佛教或者道教,甚至其他宗教中对生死的理解大同小异,只是在阳明心学中,王阳明用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良知”“致良知”这些词汇,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会产生歧义罢了。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王阳明如何对抗生死这个大恐怖?其实很简单,按良知指引,该干啥就干啥就好,良知不会怕死,也丝毫不会感到恐怖。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召唤内在的良知,如何能唤醒它,那就没有生死恐惧了。

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这样的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让自己保持良知清澈,并按良知工作和生活,才是正道。

注释:图自网络侵删

始终有一种温暖,照耀在我们前行的路上,那就是良知的光芒。更多内容请关注@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我认为无非就3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见解是从哪里来的?无非就是他对儒释道三家主要思想的提炼与升华。所以要想弄懂王阳明的心学,从知识层面来讲,就要读一读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比如大学、中庸,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还有道德经,等等。

王守仁心学:阳明心学对“生死”是怎么看待的?

请注意哦,我上面只是说从知识层面来讲,如果你在读这些经典的时候,仍然执着于文字,没人从中悟出其中的思想,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毫无益处。

王守仁心学:阳明心学对“生死”是怎么看待的?

王守仁心学:阳明心学对“生死”是怎么看待的?

我这么说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它是一种知识,而这个知识,它就像一根手指,指向高维度的思维,没有这根手指,我们也能够见到高维度的思维,只不过有了这根手指,也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它能够帮助我们进入高维度思维提供了便捷,用佛家额话说,也就是帮我们提供了“法门”。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了解一下王阳明的心学指向的高维的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其实用我们的语言来概括就是4个字:本性自足。

这你的本性,就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心”。本性自足的意思就是,指每个人都具有宇宙间的一切智慧,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皆藏在自己的内心中,其他万法诸相皆由心演变而来,你也可以理解为由心投影而成。

这个心就是根本,它是万法诸相之源。所以,把握住了这个心,宇宙中的万法诸相皆可了然于胸。心头一念,便是三千世界。所以便有了王阳明的那句名言:我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同归于寂。我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过来,便知此花不在吾之心外。

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哈,花既是存在的,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人们的观察介入时,花的存在与否才能被界定。这与薛定谔的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啊,非要用科学的观点来看王阳明的心学,那必须引入量子力学。

当然,王阳明并没有给心学挖坑,他给出了进入更高思维的方法或者说路径,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内求诸己。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洪门三少 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不知道,诸位能否赞同我的观点。

我是洪门三少,一位关注传统文化的自媒体人,期待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