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天下有几个人不想做皇帝,尤其是处在乱世中的位高权重的人周文王。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如果想知道曹操为什么自比周文王周文王,应该先说一下周文王。 周文王奠定了西岐的基业,但他自己没有做皇帝(当然,那时候没有“皇帝”,只有大王,相当于皇帝),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周武王做了这个位置。周武王做了皇帝之后,自然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了。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曹操进封魏王之后周文王,很多人都劝曹操称帝,但是曹操不想得到一个篡逆的骂名。 所以,他多次拒绝了称帝。但他又不想让自己多年打拼出来的基业到他死后而断送下去,所以,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像周文王一样,自己不称帝,死后让儿子去做。儿子也一样会追封自己。 所以,每当众臣劝曹操称帝的时候,曹操总说:“我愿做周文王。”然后大臣们就明白曹操的意思了。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曹操说的是比较含蓄的,如果把这句话的潜台词翻译一下,那就是:“称帝的事,我生前是不会考虑了,如果你们真的觉得我有这个威望,那我愿意让我的儿子去做。”

虽然他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创立了当时的魏国。他还改革了东汉当时的许多不好的政策,抑制豪强,发展生产手工农业,实行屯田制,还叫人开了很多荒芜的土地,推行律法治国,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周文王姬昌的“百子传说”最早源自《诗经》,主要是为了歌颂文王的功德,有祝福文王子孙昌盛之意。后来明朝小说《封神演义》引入此典故,便有了雷震子说的“吾乃西伯文王第一百子雷震子是也!”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在《封神演义》中,周文王行至燕山一带,突遇雷电交加、山崩地裂,文王急忙躲入林中避雨。文王惊叹如此天象,必有将星雷震子出现。在捡到雷震子之前,传说周文王已有九十九个儿子,文王觉得这是百子之兆,于是将其收养。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文王百子的说法来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小说,自然不能当做历史事件来对待,所以就更谈不上是否亲生一说。“百子”中的“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含有极大或无穷之意,这是将人们的祝福愿望发挥到极至的一种表现。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周文王为何会有如此功德?周文王姬昌,是周部落首领周太王公亶父的孙子,周王朝的奠基人,其家族出自黄帝长子少昊一脉。周文王在位四十二年,勤政爱民,施行仁政,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历史上人们心目中的贤君,被武则天追谥为武周始祖文皇帝。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周文王:《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时常念叨“愿为周文王”?

周文王的另一功绩就是演绎《周易》和创立周礼。传说文王在八卦基础上悉心钻研,将其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最终形成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周礼作为人们对清明君主和制度的一种向往,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历史上周文王到底有多少儿子?根据史书所载,周文王在世九十七年,共生有十八子,其中有十子为正妻太姒所生。对于王的身份来说,文王十八子并不算多,远远没有达到传说中的百子。

周文王姬昌的十八子如下:

长子姬考,太姒所生,周文王嫡长子,也称“伯邑考”,伯是其排行,邑是其官职。周文王十三岁得长子,在文王被纣王帝辛囚禁时,姬考在商作人质,后被帝辛烹杀。

次子姬发,太姒所生,周文王嫡次子,即后来的周武王。姬发比伯邑考小两岁,周文王死后,姬发继承王位,讨伐殷商并建立周朝,在位十九年。

三子姬鲜,太姒所生,周文王嫡三子。周朝建立后,姬鲜被周武王分封到管国,因此又称管叔鲜。姬鲜监管纣王之子武庚于商都,后联合武庚叛乱,被周公诛杀。

四子姬旦,太姒所生,周文王嫡四子,因其采邑在周,又称周公旦。周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周成王,制作礼乐,平定三监之乱。周公后被尊为儒学先驱。

五子姬度,太姒所生,周文王嫡五子,因其封国为蔡国,又称蔡叔。姬度与姬鲜同为三监之一,后参与姬鲜和武庚的叛乱,战败后被周公流放。

六子姬振铎,太姒所生,周文王嫡六子,因其封国为曹国,又称曹叔振铎。曹叔振铎勤政爱民,在位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七子姬武,太姒所生,周文王嫡七子,因其封国为郕国,又称郕叔武。封地在山东宁阳县东北,据传他是武则天的祖先。

八子姬处,太姒所生,周文王嫡八子,因其封国为霍国,又称霍叔处,霍姓始祖。他与姬鲜同为三监之一,后参与姬鲜和武庚的叛乱,战败后被周公贬为庶民。

九子姬封,太姒所生,周文王嫡九子,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又称康叔。康叔受封于卫国,参与平定三监之乱。康叔在周成王时期曾担任司寇之职,维护西周有功。

十子姬载,太姒所生,周文王嫡十子,因其封为聃国,又称冉季载。冉季载为冉姓的始祖,孔子学生冉子便是其后人。

其余八子皆为庶子,依次有:郜叔(封郜国,郜氏始祖)、雍叔(封雍国)、姬郑(毛叔郑,封毛国,毛氏始祖)、姬绣(滕错叔,封滕国)、姬高(毕公高,封毕国,辅佐武、成、康三王,创成康之治,为周初四圣之一)、原叔(封原国,原氏始祖)、酆叔(无记载)、姬葡(郇叔,封郇国,郇、荀两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