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礼和哥舒翰没有可比性。哥舒翰是方面军主帅。天宝末年陈玄礼,官至河西、陇右节度使,是主持西北防务,防御吐蕃的主帅。哥舒翰主兵西北期间,唐军一直对吐蕃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发动石堡城之战,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攻陷这座军事要塞。在当时和哥舒翰地位相当的,只有安禄山。两人一东一西,镇守唐朝北方防御线。
陈玄礼是禁军将领陈玄礼。参与过玄宗发动的唐隆政变,是一位老臣。据史书记载,陈玄礼"淳朴自检",也因此赢得玄宗长期信任,一直在禁军效力,所以没有什么战功。陈玄礼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马嵬之变中出镜较多。其实当时随侍玄宗入蜀的共有四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左右龙武。陈玄礼只是龙武两军中一军的长官。其他三名长官分别是田长文、张崇俊、杜休祥。史书中只记载了陈玄礼,是因为他在马嵬之变中充当了军方和玄宗之间沟通的联络人。
马嵬坡兵变陈玄礼,杨贵妃被陈玄礼所率领的禁军逼死,但直到唐玄宗生命的最后,他依旧对陈玄礼极为信任,由此可见,其中大有隐情。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忠诚并没有变,只是马嵬坡事件背后的黑幕或者说阴谋太深沉。
一、马嵬坡兵变前后的故事简说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短短一个多月,就已经攻下了洛阳城。安禄山坐镇洛阳,其军队与哥舒翰的唐军在潼关相持。据说,宰相杨国忠害怕哥舒翰谋害他,因此向唐玄宗进谗言,强迫哥舒翰出兵平乱。哥舒翰在河南灵宝附近大败于安禄山叛军,潼关失守。
得到这个消息,玄宗仓皇出逃(偷偷打开延秋门出逃),身边只有几个大臣、高力士、皇子、皇孙以及陈玄礼和他统领的禁军,其他人一概被丢在了长安。第二天,得知玄宗逃跑后,唐朝西京留守主动向安禄山献降。
玄宗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附近),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兵变。据说禁军统领陈玄礼等人面对士兵不可控制的情绪,向太子李亨请命,要杀掉杨国忠及杨家的人(贵妃的姐妹)来负责,太子却犹豫不决。
正巧,一伙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述说没有饭吃。于是禁军哗变,都说杨国忠和吐蕃人合谋反叛,于是宰掉了杨国忠,还几乎将玄宗身边的大臣杀尽(只有宰相韦见素父子勉强活了下来)。贵妃的姐妹、外甥们也都被杀掉。
高力士向玄宗报告了兵变的消息,而陈玄礼率领禁军,逼迫玄宗要杀掉贵妃。玄宗不得已,下令赐贵妃自尽。
贵妃死后,乱军的情绪才稍微安定,大家都不想跟随玄宗逃往蜀地,但玄宗坚持要去。这时候,发生了当地老百姓遮留太子李亨的事件,太子在他儿子的拥护下,背离了玄宗,独自北上,后来在灵武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玄宗不得已,只能自己去蜀地。
二、在马嵬坡兵变中,这些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很不清楚
说起来,资治通鉴把马嵬坡描写得很细,但原始资料呢,其实应该都是唐肃宗李亨即位后的说辞。李亨实际干了件危机时候背弃他老爹的事件,却被描述为受万民群臣所请。然后,有了他在灵武自立为帝的事件。
李亨和他老爹唐玄宗的关系其实很微妙,首先,唐玄宗应该算是个有作为的明君(安史之乱前),但却不是个好老爹。玄宗曾经因为猜忌,干过一日杀三子的事情(前太子李瑛等三人)。玄宗立李亨为太子,不是因为他多喜欢这个儿子,恰恰是因为这个儿子看起来老实,而且年龄居大。但玄宗却放纵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对太子的攻击,搞得李亨战战兢兢,甚至因为牵扯他的两件大案而两次离婚。
这样的李亨,难道仅仅只是在马嵬坡兵变中,扮演着陈玄礼阴谋的知情者的角色吗?何况,这件事还牵扯到后来被认为是极坏的大宦官李辅国(他此时可是李亨的亲信)。很多人怀疑,兵变的幕后主使,实际上是太子李亨。
这确实是很有可能的。从激发士兵的怨气,到李亨的政敌杨国忠及杨家成为靶子、再到二十个吐蕃使者莫名其妙的出现(玄宗出逃连亲人都带不完,这些吐蕃人是从哪儿来的,怎么突然出现去拦唐朝宰相?)、再到士兵哗变、玄宗身边亲信大臣被杀、再到百姓遮留太子、太子和玄宗分道扬镳,这一切若说完全没有预谋,倒真是太巧。
三、马嵬坡背后的无间道,陈玄礼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先说一句,陈玄礼和高力士二人一生都忠于唐玄宗,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唐玄宗靠政变,灭了韦后而夺权,陈玄礼就是主要参与者。玄宗的从龙旧臣,能够活到最后,始终得到玄宗信任的,就是陈玄礼。后来,玄宗在长安被收复后回到京城,依旧让陈玄礼负责他的警卫(此时,玄宗已经是太上皇了)。但唐肃宗和李辅国等人显然对玄宗还不放心,于是发生了李辅国强迫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内的移宫事件,李辅国极为凶横,差点没把玄宗给吓死。与此同时,唐肃宗把他老爹最信任的两个人,高力士和陈玄礼,一个调走、一个强迫退休。唐肃宗为什么这么忌惮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绝对忠臣于玄宗。
那陈玄礼为什么又要在马嵬坡逼迫玄宗,还要杀掉贵妃呢?
这个就只能是猜测了,但星火辰的猜测一定是符合逻辑的。
估计吧,李亨的原本想法,不但要通过乱兵杀掉政敌、以及玄宗身边重臣,而且还要让乱兵逼迫玄宗退位,但玄宗身边毕竟有禁军,这些人是受陈玄礼统领的。陈玄礼虽然在禁军中有威望,但这些禁军是跟着玄宗仓促出逃的,连家人的生死他们都管不着(要知道安禄山的叛军快入长安),禁军的怨气绝不是陈玄礼一人能压住的。李亨大概通过李辅国等人激发禁军的怨气,撒播谣言,让陈玄礼也觉得禁军要造反了。于是,陈玄礼不得不考虑禁军们的想法,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免激发反叛,于是有了陈玄礼向太子请求诛杀杨国忠的事情(此事也可以没有,不影响李亨的计划)。本来吧,陈玄礼已经逐渐控制住士兵们的情绪,可被李亨安排的一伙吐蕃使者堂而皇之的出现,一下子激发了乱兵的情绪(乱兵中多半有李亨安插的人),于是叛乱发生了,陈玄礼也无法控制。杨国忠等人被杀不说,乱兵要求一定要处死杨贵妃。陈玄礼只得向玄宗请愿,杀死了贵妃。本来吧,李亨想通过禁军的哗变,逼迫一意要逃亡蜀地的玄宗向他禅位(因为禁军不想逃往蜀地,想回去找他们的家人,但玄宗不敢回去面对安禄山叛军,李亨正好可以利用人心,塑造他愿意光复天下的形象,迫玄宗退位)。哪里知道呢,陈玄礼似乎看出了太子的野心,于是在杀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而且还暂时安抚了禁军,让他们跟随玄宗入蜀。这样,李亨大失所望,于是再出一计,脱离玄宗而自行北上,后来自立。
在这个事件中,陈玄礼不但无过,其实有功,因此玄宗对他的信任始终不改。
但唐肃宗登基后,玄宗已经失势,很多真相恐怕再难曝露出来。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