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就提前选好接班人,重点培养,对于其他儿子则一律禁止参政,只是给予土地楼宇、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让其享受荣华富贵。
选谁接班是可以选的唐高祖李渊,而且必须认真选好。但是选定之后就要从一而终,切不可犹豫徘徊举棋不定,让其他儿子觉得自己还有机会。
如果我要选李世民接班的话,我就直接和长子建成做一次深谈,让他知难而退,说服他让李世民继承帝位,毕竟大唐当时外敌还有不少,还需要李世民这样雄才大略,战无不胜的雄主唐高祖李渊。这对建成是有点委屈,但我可以从别的方面保护建成,比如在立世民为太子之后,嘱咐世民一定要保全建成,生活上一定不能亏待他。
如果我要选李建成接班的话,我会千方百计的加强李建成的地位和实力,主动向全国公开自己对这位太子的满意,让那些有名望有能力的大臣辅佐建成,甚至还可以提前内禅给建成。早日完善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保证李世民或其他儿子不会铤而走险,最起码要让他知道自己就算铤而走险也无望地位,能软禁就软禁。
李元吉是不会考虑的,只能让他尽情享受荣华富贵了。
唐高祖李渊,真的是“儿打天下父亲坐”吗
我们无法否认,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功勋,他在成为唐太宗后,也着实有着令常人难以企及的气质,但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李世民也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勇猛无伦。仅因为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做出巨大贡献,便否认了他老子李渊的存在,是很没有道理的。
唐高祖李渊的霸道,越读史,越是令人心惊。当年项羽学剑的时候,曾对他叔父说,这是杀一个人的功夫,他要的是能攻略天下,可惜他把手上的功夫学的淋漓尽致,却输在了人心上,而李渊,正是将谋略发展到了盖压天下的地步。所谓儿子打天下,不过是李渊的手段,说不好听了,他们都是李渊的手中刀。倚天剑固然是天下绝顶的利器,真正令人畏惧的,却是掌控它的灭绝师太。
李渊出生于长安,七岁世袭唐国公,靠着姨母独孤皇后起家,却一直被隋炀帝杨广看不起,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年近半百的李渊才得了个卫尉少卿的官,说难听了,就是个掌大旗的。
征讨高句丽,是杨广的一个心结,三征高句丽搞得天下崩殂。李渊便随其出征,做个督运粮草的官儿。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在龙门击破毋端儿起义军,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率兵抵御突厥。
杨广其人,虽然暴虐无尽复加,却是才华卓绝之辈,只是太过急躁扯断了隋朝体制的韧性。三征高丽完了,杨广心里还在筹备四征高丽,对沸腾的民怨视而不见,认为泥腿子终究不成气候,但门阀势力是个问题,他若浩浩荡荡地去征高丽,恐怕东都大阀在后院效仿杨玄感,来个反叛,那就是挠头的事情。李阀势力自然不是傻的,积极筹备反抗,山雨欲来,时李渊任卫尉少卿,在天下之中的东都洛阳之内栗栗危惧。东都李阀势力沸反盈天,却被杨广三下五除二逼反斩除,李渊也姓李,也算是一支李阀势力,却居然谋了条逃生之路请出太原,由此可见其手段一二。
李世民在李渊还没剖露野心的时候,已经是火急火燎地筹备力量准备反隋,但大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贸然反叛,难免被残余的隋朝力量盯上。李渊做着太原留守,却是不动声色地拉拢各方势力,对王威等杨广留下来制衡他的,不可借用的力量果断铲除,李唐这才极速趁势而起。
李渊进关中之后,刘武周由于时机掌握加上地域缺陷的原因,势力远远不及,却力图复制李唐进取差距的道路,李唐竟节节败退,李渊亲自出手,终于压住了阵脚。
李渊为求突厥支持,是向突厥低过头的,却并不把儿子牵扯在内,为将来击突厥埋下伏笔。当时陇右薛举收隋朝最锋锐的铁骑力量而来,也是他使使者说动了突厥人不再支持薛举,这才坚壁清野将其拿下。
上兵伐谋,而李世民,则动手多过动脑,李渊才是李唐势力最大的智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