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希洛人,在战争期间内政与外交息息相联。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但战争的结束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希望,尤其人们希望和平和自由。色诺芬是这样来描述雅典的投降的:“雅典接受和平条约后赖山德尔进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们的家园,在笛子音乐的伴随下大家欣乐地开始拆除城墙,因为大家相信,从这一天开始希腊的自由开始了。”“长墙”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雅典的舰队除12条船外全部被交出。在雅典一个亲斯巴达的寡头政权上台(不过这个政权在前403年就又被取消了)。在爱琴海上到处都设立了亲斯巴达的政府,斯巴达在各处驻兵。虽然科林斯和底比斯希望摧毁雅典,但雅典没有被摧毁,因为斯巴达不希望留下一个力量真空。斯巴达也有它自己的困难:它以自由和自主为口号介入战场,但却向波斯出卖了小亚细亚的城市。现在它又不想将这些城市让给波斯了,因此它不得不与波斯作战。波斯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与斯巴达的战争一直到前386年才结束。这场战火从西西里岛到小亚细亚、牵涉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古代世界大战”过后希腊的经典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了。前4世纪雅典虽然能够重建提洛同盟,但这个同盟与第一个同盟相比就逊色多了。但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但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在这个发展规程的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希洛人。在争夺霸权的这场较量中,斯巴达能够获胜,只不过因为其内部矛盾比之雅典相对小些、简单些罢了。雅典人对自己的同盟者压榨过甚,也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斯巴达人用解放他们的口号,轻而易举地就争得了许多支持者。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当敌人还在德凯利亚时,所有的雅典人都不是在城墙上,就是在各个岗位上,站在武器的旁边。阿提卡农村的被占领、财产被掠夺、人力大批丧失,是雅典势力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战争对小农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摧毁了希腊文明的基础。作为城邦支柱的公民兵制度随着小所有者的设落而衰退,希腊城邦的末日已经不远,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巴达人为了称霸希腊,不惜牺牲希腊的长远利益,同宿敌波斯联合对付提洛同盟,加速了雅典的失败,但因此而留给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
在这次战争中希洛人,加强海军力量,争夺海上优势是一个突出的战略问题。雅典人曾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他们的强大舰队上,从而忽略了阿提卡农民的利益,最终把自己置于困境。斯巴达人首次与雅典人进行海战时,连在风浪中使船的技术都不具备,可是在经过多年的战争之后,却在羊河口海战中一举挫败了在海上称霸几十年的雅典人,为最终的胜利奠基。叙拉古人在战争中学到了作战的知识,他们用特殊加固的船头去撞击雅典人的船头,又以标枪配合,破了雅典人的传统海战战术,给敌人造成了极大威胁。固守城垣和攻城掠地的事,在此次战争中屡见不鲜。这是古代战争的一大特点。雅典人在开战之时,全国的人向雅典城集中,欲以坚守不出同斯巴达人对抗。而挖地道、断水源、放火烧,长时间包围乃至以攻城机强攻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捣毁城池,都是各方常用的破城手段。
在所有的希腊城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它们同样都是建立在奴隶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上,但各自代表着一种类型。一个形成了直接的民主制度,而另一个则是贵族共和体制,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雅典走向了繁荣的民主时代,而斯巴达最终覆灭 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从此走向衰亡。
一、 雅典文化
由于山地丘陵广布,国土面积小,使得雅典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种植区。为了发展本国经济,雅典凭借其濒临爱琴海,海上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出了繁荣的海外对外贸易。海外贸易迅速地成为了雅典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海外贸易推动了雅典的工商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但是本国地域面积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希腊城邦开始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建立殖民地,开始了对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这种海外殖民活动,不仅带动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将生产的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的商品销往殖民地,促进了双方的发展,更对雅典政治形成了冲击。
正所谓经济的繁荣势必催生政治的改革。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专权之间的矛盾产生,严重影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城邦 的繁荣。再加上邻邦实力赶上和超过雅典以及梅加腊占领萨拉米斯岛事件的发生,是的雅典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应运而生。雅典实行民主化程度最高的“直接民主制”。雅典居民分为三个阶级:贵 族、农民、手工业者。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治特征的充分体现。
正如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雅典的经济和政治日益欣欣向荣,使得古希腊文学也迎来了的黄金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哲学方面有 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历史学方面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文学艺术方面则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底庇德斯、阿里斯多芬、开狄亚斯。雅典的公民拥有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创作的自由。戏剧家们能 够自由地进行创作,利用悲剧或戏剧的体裁,歌颂、讽刺和抨击;哲学家能够广 泛地开展对自然和社会各种问题的研究、辩论、宣传各自的观点,互相争鸣。剧场、音乐厅、竞技场以及雕塑建筑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的公共文化工程的兴建,为公民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场地。雅典文明开放,甚至有几分浮华奢华,爱美成性,优雅生活弥漫着自由精神和宽容气氛。
二、 斯巴达文化
斯巴达是一个内陆国家, 境内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缺乏良港 。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奴隶制经济上,斯巴达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希腊农业较为发达的城邦之一。“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 平原”。与此同时,斯巴达的工商业比较落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是工商业经济最落后的国家。较为封建的奴隶制经济使得斯巴达的政治也具有特色。
斯巴达社会分为三个阶层。斯巴达人是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之后是“边民”,如柏里伊赛人,他们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 权;最后是黑劳士,即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如以及希洛人。为了镇压希洛人的起义,吕库古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斯巴达城邦规定一切机构和行为按军事化管理军事化管理。同时实行的还有严格的教育制度。斯巴达人一度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文化极度贫乏。斯巴达城里曾 经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但是,在其文化繁荣时期,大量的诗人和音乐界汇聚斯巴达,其中就 有著名的诗人泰奥斯。受完全的军事化生活影响,斯巴达人也形成了尚武,粗俗淳朴,文化粗鄙愚钝,对经营技艺、敛聚钱财不削一顾的民族性格。
三、二者异同比较
相同点:斯巴达和雅典都是最强大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都实行奴隶主专政,军事力量都很强大 。
不同点:地理环境不同:雅典是个近海国家,多岛屿,多山地,平原面积小;斯巴达是个内陆国家,东北和西面为群山围绕,平原面积较大,“斯巴达”原 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
政治制度不同:斯巴达是贵族寡头专政的军事大国,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缺少自由度。同时, 斯巴达的高层统治者是由两个家族世袭的,而非公民选举。同样的公民大会,公民只有表决权,缺乏民主性。而雅典 实行民主政治 ,平民上层拥有 参政机会,且不断扩大 。雅典民主制度体现着雅典奴隶主自由民多数人的主权。雅典的民众大会是所有成年雅典公民皆可参加的大会,影响乃至决定政府的决策。通过抽签投票,雅典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经济不同:雅典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渔业以及海外贸易发展繁荣,商品经济活跃,出现金银货币。与海外国家交往频繁,实施积极的对外政策。斯巴达经济以农业为主,由少数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 其它生计。斯巴达同时奉行以武力为主导、和解为辅助的霸权主义政策。
教育不同: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而雅典教育重视理性主义,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和自由教育,它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雅典的教育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而斯巴达则是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文化不同:斯巴达人保守愚昧、生活简朴无华、视金银珠宝如粪土、严峻 而艰苦的生活、集体主义,军事化教育导致文化成就缺乏。而雅典开放文明、爱美成性、尊崇高雅生活、热爱自由生活、独特个性,是驰名世界的 文化古城,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嬗传至今,构成 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雅典在数学、哲学、文学、建筑、雕刻等方面都曾取得过巨大成就。
对待女性态度不同:斯巴达对女子也采取同样的军事和体育训练方式,如竞走、掷铁饼、投标枪、格斗等等,斯巴达的妇女也具有坚毅的性格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雅典人不重视女子教育, 7 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地位低下,为将来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做准备。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看出,身处于同一个时期、地域的两个不同国家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但是仅仅是知道两者的异同点并不是本论文的创作目的,在我看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是最为重要的。
雅典人创立了一个公民自由平等、主权属于全体公民的政体形式。雅典民主政,不同于一般萌芽中的国家的原始民主制度。同古代东方专制主义国家相 比,它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同样也是 造就雅典文化高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斯巴达虽然在民主制度上逊于雅典,但是也有可取之处。首先,斯巴达 人对斯巴达法律绝对服从,或许有点泥古不化,却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强烈 归属和认同。其次,斯巴达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 斯巴达的公民内部是民主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的决议权力,尽管提交表决的权力,由 30 人长老会 掌握。而军事体育训练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斯巴达人能长期取得奥林匹 克的优异成绩。同时,斯巴达人很注重道德训练,目的在于使青少年服从长上, 忠于祖国。最后,在斯巴达,实现一种高标准的高贵生活成为了全体公民的一 项责任,斯巴达的美德教育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第 2 版
2. 徐庆平 .《光荣属于希腊》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3.世界文明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7 月第 1 版
4.沈坚.文明的历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第 1 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