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贾谊简介,贾谊大名显于君王求才之际,有与汉文帝价值观一致,王佐之才,有报君之忠,无权位私心。

贾谊简介: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春雨贵如油,好雨下在皇帝心田陈平贾谊简介、周勃、灌婴等功臣与齐王兄弟三人诛灭诸吕,皇位空缺。功臣为私心迎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刘恒听从宋昌的建议仅带七人赴虎穴探险。刘恒继位之后,如走钢丝一样平衡在诸侯王和功臣之间。刘恒是位有雄心的皇帝,继位之后,从地方选拔能力。河南郡守吴公因为治理地方有功,进入朝廷。吴公趁机向汉文帝举荐贾谊。汉文帝即刻召见。一见面才发现,贾谊是少年才子,年龄与汉文帝相当,知识渊博。汉文帝任命贾谊做顾问。

贾谊简介: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贾谊一上来就给文帝提供建议,以宽仁之政治天下贾谊简介。提出善待乡老,减税赋,取笑诽谤朝廷罪等一系列措施。这些策略正合汉文帝的执政理念。功臣迎立代王为帝,在去京城前代王府中的大臣都担心中功臣的阴谋不让刘恒前去,只有宋昌分析天下局势,认为可以大胆前去,就曾经提到过一条:

贾谊简介: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文帝很清楚,实行仁政,是他立足于暗流涌动的朝局的重要一条,而且各方的阻力最小。所以,贾谊提出这些政策的时候,文帝不知道有多高兴呢。贾谊不但提了好的建议,而且,前面的建议都说到文帝的心眼儿里了,而且可实施性都很强。

贾谊简介: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贾谊王佐之才,只有忠君之心,无权位之心汉朝初期,虽然对秦法有选择实施,但是大部分都继承过来了,还是有些严苛。贾谊的建议,正是形成数千年的帝制思路---外儒内法,王霸之道杂之。贾谊提的建议都是立足长远,基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事,不是一时之功。

而且,贾谊不避权贵,建议控制功侯的权力,并建议不在朝廷任职的功侯到自己的封地以减轻京城的物资供应和治安压力。也不避私人关系,上书该变正朔,历法---当时流行的一种思想,按金木水火土生克演绎理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代表的五行标志,如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朝初年因承秦制,所以依然以水德为自己的标志,而这一套制度是贾谊的老师制定的。贾谊认为,汉朝应该是土德。

为施行遣送功侯,文帝甚至把周勃免职,让他带头到封地居住,后因为匈奴入侵,没有完全执行。改正朔也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没有立刻执行。甚至,因为大量功臣的反对,文帝被迫把贾谊放到地方任用。

贾谊被派往长沙,虽然内心惆怅,但是仍然继续上书,提出治安策,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众建诸侯’--让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能继承土地而不是仅长子继承,实际上就是削番。虽然汉文帝没有立即实施削番,但是,众建诸侯,汉文帝已经听进去了,并开始不动声色的实施。

后来贾谊被文帝任命辅佐文帝最喜欢的儿子--梁王刘揖。结果刘揖骑马时受伤死亡。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照顾刘揖的责任伤心欲绝。但是他却明白了文帝不削番的良苦用心,并提议将梁王的地盘封给刘武,梁地富庶而且地处战略要冲,刘武与太子为同母的兄弟,让刘武成为朝廷的重要屏障。果然,在景帝即位后,吴王等反叛,梁王在平叛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看,贾谊在这些建议的时候,可曾有半点私心?以如此大才,如此忠心,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怎能不爱惜?

引用毛主席的诗词看看对贾谊才华的评价也很高: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当然是贾谊了,东方朔怎么能可以和贾谊相提并论?一个是汉初的大政治家和文学大家,一个是武帝时期的待臣和文学家

贾谊虽然32岁壮年早亡,但这短短的人生里写出了过秦论,及贾谊为应对诸侯坐大威胁中央集权提出的削封,并给出了以推恩令瓦解诸侯的政策,这对汉初策制定影响非常大!!在汉初人心初定,百废待兴。汉初统治阶级看到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在这时急需总结前朝二世而亡的经验,以避当朝及后世的人重蹈覆辙,贾谊在此时及时的写出了过秦论,文中总结了秦王朝的过失。为汉初的统治者避免重走秦王朝的老路,为汉初的统治者摒弃很多秦朝的暴政,对汉初提出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对文景盛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年轻的贾谊也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汉初实行的分封制是以同姓分封制为基础,在刚开始由于都是分封的儿子或兄弟由于血缘关系比较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也比较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由于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和中央政府越来越离心离德了)随着各个诸侯国逐渐做大,已经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贾谊也及时的提出了削封,并为瓦解诸侯势力提出推恩今政策的雏形,对后世王朝及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创作的其他文学作品后世影响力也比较大。

东方朔是汉武帝的侍臣,由于经常陪伴在汉武帝身边,为阻止汉武帝穷兵黩武行为和引导汉武帝实行利国利民的政策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如答客难,封泰山等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东方朔和贾谊比,无论是在政治见解上和文学创作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差的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