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亮答案关羽单刀赴会,历史上关羽确实有一次单刀赴会的经历,但论阵势及情形,和《三国演义》里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东吴想向刘备索要之前借给他们的荆州,时值荆州是关羽在驻守,于是关羽就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提着大刀领着周仓去赴宴,期间谈笑风生毫不畏惧,最终全身而退,成为美谈。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在回到史实中关羽单刀赴会,这单刀赴会单的可就不是那八十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了,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当时驻扎在益阳的鲁肃却是约了关羽见面,但二人可没有心情坐下来喝酒,而是各带了一些兵马在相距百步的的两头深情对望着: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三国志》中的记载与小说中有些许不同:

1、关羽可没领着周仓去东吴腹地喝酒(况且周仓就是虚构人物),而是带了士兵(士兵必然持有军械)与鲁肃在两军的中间地带会面;

2、段末最后一句写到了“诸将军单刀俱会”,这个单刀压根就不仅仅是关羽的大刀,而是说双方都只带了随身的佩刀而不是杀敌的长刀,这也是最容易误导读者的地方。

之后双方进入了谈判阶段,鲁大师可没小说中那么好的脾气,直奔主题说明来意:

自己去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意思说我们当年看你们走投无路才借地盘给你们,现在你们占领了益州,实力也越来越强,为毛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不还也就罢了,让你们还三郡你们又拒绝,还要嫑脸了?你看,大师的态度也很强硬,丝毫没有畏惧关羽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说鲁肃传中这单刀赴会的剧情完全是在体现鲁大师的英勇以及蜀国的“赖皮”。最终刘备以湘水划界向东吴归还了荆州数地,也让两国紧张的关系暂时得到了缓和。

为什么罗贯中能写出名著而现在的一些自以为很厉害的自媒体却永远也不能呢,就是因为罗贯中懂得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来迎合百姓的口味,并恰到好处的蹭热点,还能让人不反感,这就比那些天天吹嘘自己的水文“不知为何”又爆炸的小生们高明万倍了。到了元朝,《三国志平话》的出现有一次掀起了一股三国热,这其中的单刀赴会也就是罗贯中主要取材之处了,平话中的关公带了几十人去东吴大营赴宴,且不穿战甲只带佩刀一口,当时东吴的3000甲士已将关公等人包围,关公倒是很淡定,边饮酒边讽刺东吴的乐师们水平太差,于是大发雷霆一把抓住鲁肃,鲁肃吓得跪地求饶,于是关公全身而退。而胆大的罗贯中就只安排周仓陪同了,并在酒酣之际让关羽提刀抓鲁肃行至江边,这两个版本的鲁大师都是一副胆小如鼠的形象。

所以,还是那句话,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但史实才是大家能够装X的资本啊~

文/车逻辑的逻辑

所以大师才说吴蜀联盟不能破裂…

毫无疑问,罗贯中老先生一定会安排关云长杀出重围,安全返回。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因为关老爷如果在这里就挂了,罗先生如何安排襄樊之战的故事呢?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在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个桥段,对关羽这次行动有着详细的描述。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这个桥段写得并不好,待豹眼细细说来,诸位听听有无道理。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关公单刀赴会这是个大事,需要提前铺垫一下,这时候,就安排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出场了。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孙吴首要谋臣张昭就给孙权出了个馊主意,把诸葛瑾一家老小抓起来,让他去西川讨要荆州,诸葛亮顾及其兄一家老小的性命,必然会答应这事。

孙权以为,诸葛瑾是个实在人,这么做不太地道。张昭就说:“木事木事,这是借口,糊弄诸葛亮的”。于是,孙权就同意了。

孙权、张昭就这么弱智吗?刘备、诸葛亮难道就看不出这是一计吗?

再说,两国交往,各为其主,诸葛亮做得了刘备的主吗?

果然,诸葛亮得知诸葛瑾到来,就明白这是孙吴来讨要荆州。于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就设了个套,来回像遛狗一样,把诸葛瑾来回溜达,玩诸葛瑾于股掌之中。

所有人都知道是一计,就诸葛瑾被蒙在鼓里,傻乎乎的来回奔波。

诸葛瑾有那么弱智吗?如此的话,如何能成为与步骘、严畯齐名的英杰俊才?

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诸葛亮如此玩弄其兄,这不仗义吧!

整个过程,就是罗贯中在自娱自乐,完全不顾及读者的智商,是很没水准的一段画蛇添足。

诸葛瑾木得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去交差。孙权大怒,就把鲁肃给叫来,好一顿埋怨。

孙权大怒,差人召鲁肃责之曰:“子敬昔为刘备作保,借吾荆州;今刘备已得西川,不肯归还,子敬岂得坐视?”肃曰:“肃已思得一计,正欲告主公。”权问:“何计?”肃曰:“今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云长赴会。若云长肯来,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如彼不肯来,随即进兵,与决胜负,夺取荆州便了。”孙权曰:“正合吾意。可即行之。”

孙权火刺刺地说:“子敬,是你作保把荆州借给刘备的,现在刘备不还,你看着办吧。”

鲁肃也是想了一计,准备请关羽单刀赴会,如果关羽好说好道,把荆州还回来就算了,否则就让他好看。要么直接把关羽当场办了,要么直接出兵攻打荆州。

说得孙吴多么仗义似的,来了个先礼后兵。

这么幼稚的主意,没个人出来阻拦一下似乎不太合适。于是,阐泽就进谏道:“这办法不可以哦,关云长乃世之虎将,非等闲之辈。如果这事弄不利索,反倒遭其祸害。”

你是找个高明点的人出来说句话哦,这个阐泽更弱智。

孙权一听就火了,理也没理他,直接命令鲁肃上路,要求快去快回。

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关公才大摇大摆的出场,单刀去赴会。

接下来这个桥段很精彩,关公不仅让鲁肃哑口无言,而且全身而退。让鲁肃白忙活了一场,空空遭受了一场屈辱。

对此,诸位都耳熟能详,就不必多说了。

那到底有没有这场单刀赴会呢?究竟又是个啥情况呢?

看看《鲁肃传》是如何记载这事的吧。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认为刘备已经占据了益州,就派遣诸葛瑾为使者,前往成都,讨要荆州。这跟演义一样,还真的就派诸葛瑾去了。

据《诸葛瑾传)记载:

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诸葛瑾的确是作为使者前往成都讨要荆州,哥俩在公馆里建了个面,叙述了一下家长里短,为了避嫌,就没有再私下会面。这既符合人情,也符合外交纪律。非常合情合理,不以私情废国家大事。可见,诸葛兄弟是多么聪明,都是非凡之人哪,很懂江湖规则。

刘备回复说:“等得了凉州,就把荆州还给孙吴。”

刘备发话了,这事诸葛亮做不了主,诸葛瑾也做不了主,回来把刘备的意思告知孙权就行了。

孙权大怒,二话不说就命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同时派遣鲁肃率军进驻益阳,抵挡关羽。

对此,关羽也是无可奈何。

于是,刘备亲自率领五万精兵就来到了公安,命关羽带领三万人马屯驻益阳,准备与孙权开战。

孙权急忙调遣吕蒙回军,前来驰援鲁肃。

国家大事非儿戏,小说咋写都可以,真正的主政者是没有闲工夫扯淡的,一言不合就开打,不服就来战。

关羽与鲁肃对峙益阳,这时候的确发生了单刀赴会的故事。

鲁肃主动邀请关羽单刀相会,双方约定,各自的人马驻扎在百步以外的地方,不许参与。

就这个情况看,鲁肃比关羽更有胆魄,论单打独斗,鲁肃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但关羽也绝不会对鲁肃下黑手。

这的确是英雄之举,看起来爽得很。

大多时候,史书看起来很枯燥,但这个桥段,就比演义看起来舒服多了。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既然来了,就是有话要说,鲁肃也不啰嗦,直接开门见山,责备关羽说:“我们主公好心好意把土地借给你们,当初你们打了败仗,远道而来,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得到了益州,还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我们现在仅仅是要求把南三郡收回,你们也不同意。”

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话没说完,坐中一人就说:“土地应该属于有德行的人所有,哪里有永远归属一家的道理?”

看来也非绝对单刀赴会,随从还是有的。

鲁肃厉声呵斥他,脸色不是很好看,关羽一看不好,就持刀起身说:“这是国家大事,哪里轮得到你说话。”然后使眼色让他离开。

据《吴书》记载,当时,鲁肃准备与关羽单刀赴会,诸将恐怕有变故,都不同意鲁肃冒险前往。鲁肃说:“事到如今,应该把话说清楚。刘备辜负我们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鲁肃毅然前往。

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关羽说:“当初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战役中,左将军亲在行伍之间,寝不脱甲,勠力破贼,岂能没有一点功劳,就不该得到一块土地吗?现在足下来讨要土地没有道理哦!“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

鲁肃说:“不对不对哦,别人不清楚我还不知道吗?当初,刘豫州在长坂坡一战,被击败,所剩之众不足千人,穷途末路,斗志全无,意图远窜交州苍梧,啥指望都没有了,想不到会有今天吧。我们主公怜悯刘豫州身无立足之地,不爱惜土地士人之力,借荆州给他,使他得以有个庇荫之处暂避患难。而刘豫州却自私贪婪,虚情假意,破坏了道义原则和友好关系。现在得到了益州,还想霸占着荆州,这是一般人都做不出来的事,何况是要统领一个团队的主公呢?

鲁肃我愚昧但也听说,贪婪而背弃道义,必然招致灾祸。我的老朋友您,担当大任,难道也不明白道义所在,以道义辅佐时局,而选择凭借微弱的势力勉强来抗争吗?师出无名,如何能得到支持呢?“

鲁肃这番言语义正辞严,令关羽无言以对。

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于是,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各自收兵。

传记是这么记载的,但湘水划界主要还是曹操出兵汉中,刘备恐怕蜀中有失,不得已把长沙、桂阳划给了孙权。

关羽、鲁肃单刀相会,这是真实的故事,但从《鲁肃传》记载来看,关羽并没有占据上风,反而是被鲁肃弄了个灰头灰脸。

关羽是讲理的人,不会强词夺理,没有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本事。刘备这事的确做得不地道,让关羽没法替他擦屁股。

单刀赴会之后,双方依然僵持不下,但都没有急着开战。都清楚一旦开战,就是两败俱伤,徒让曹操得便宜。

曹操趁机得到了汉中,但也逼迫刘备做出妥协,把长沙、桂阳还给了孙权。

单刀赴会,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次外交交锋,其主角并不是关羽,而是鲁肃,此举足以看出鲁肃作为战略家的高瞻远瞩。有机会再说这个事吧,因为离题主的问题相去较远。

真实的故事,是孙吴诸将害怕关羽加害鲁肃,而不是关羽害怕孙吴加害自己。

鲁肃的意图是平息这场战役,而不是要挑起更大的事端,这是双方能够坐在一起的前提。

如果有一方要设下埋伏,引诱对方上当,恐怕任何人都跑不了,此所谓好汉难敌众拳。

演义说得很清楚,就演义的情况,即便鲁肃想杀关羽也不可能杀掉,除非玉石俱焚。这没有多少好讨论的,豹眼也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