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梦露死因,处于冷战时期的苏美两国的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状态,赫鲁晓夫一直声称苏联将要像制造腊肠一样制造导弹,更和美国的总统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不过,随着柏林危机的解除,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状态。
在这种国际形势的影响下梦露死因,当美国向苏联发出访美邀请后,赫鲁晓夫出人意料地接受了此次邀请,并且在这一年的9月15日成了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不过,出访之前,赫鲁晓夫给美国人提出“两个特殊要求”,第一,他想参观一次迪士尼乐园,第二,我想和玛丽莲梦露一起共进午餐。
玛丽莲梦露
赫鲁晓夫其实并没有多喜欢美国人梦露死因,他甚至总是挥舞着自己粗壮的胳膊,用自己雄厚的嗓音,每天沉浸在要埋葬美国的美梦里。他总是对美国的一切都嗤之以鼻,比如汽车和百事可乐,他觉得苏联能够做得更好。
其实美国人对于这位苏联领导人更加的不待见梦露死因,据说在赫鲁晓夫前往美国之前,FBI做了一份对待赫鲁晓夫的民意调查,结果有将近3万人选择了“我要杀死赫鲁晓夫”这一项,足以见出美国人对赫鲁晓夫的讨厌。
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喜欢美国人的赫鲁晓夫为何一定要和玛丽莲梦露共度午餐呢梦露死因?
梦露与赫鲁晓夫
玛丽莲梦露,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最性感的当红明星,她是人间尤物的最佳代表。虽然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有不少的人在批评梦露没有什么演技,拍的电影更多是一些“俗片”。
但是,上至美国有头有脸的人物,下至普通工人百姓,就连当时许多女性,都对这位当红女性如痴如醉。赫鲁晓夫与玛丽莲梦露之间,这是没有任何瓜葛。
但是在他访美的前几个月,正好无意间观看了玛丽莲梦露所拍的一部电影,就是因为匆匆电影镜头里的惊鸿一瞥,他对这位红遍美国的绝色美人,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正因如此,他才给美国提出了要和玛丽莲梦露共进午餐的要求。
梦露在宴会上
其实,当美国答应赫鲁晓夫的条件以后,他们也没有信心可以说服梦露和这位苏联领导人共进午餐。让他们感到难堪的是,建在加州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根本不愿意接待赫鲁晓夫,他们甚至以“安全理由”直接拒绝了政府的访问要求。
当时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余毒未了,美国情报局也接收到了有人想要暗中刺杀赫鲁晓夫的情报,他们断然不敢让赫鲁晓夫心已向往迪士尼乐园。如此一来,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梦露身上,否则此次的访问计划将尴尬至极。令人惊讶的是,美国政府很快就接到了梦露的肯定回答,这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梦露
当然,此次共进午餐,并非只有赫鲁晓夫和梦露二人,政府并没有为他们安排一个单独的二人世界,而是准备了一场多达400人的名人大会。1959年9月21日,好莱坞的宴会厅聚集了众多政治、文化、经济和娱乐界的上流人士,他们都是来“陪”赫鲁晓夫共进午餐的。
在此次的宴会上,梦露甚至都没有坐在赫鲁晓夫的身边,他们只在同一桌上用餐。赫鲁晓夫是一个特别喜欢演讲,喜欢吹牛皮的人,饭局一开始,他就展露出了自己的“演说”天赋,从童年讲到导弹发射,周围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回话,气氛尴尬异常。
这个时候,梦露的一句:“总理先生可真有趣”瞬间打破了异常尴尬的氛围。得到梦露回应的赫鲁晓夫,在接下来的攀谈中,甚至还邀请梦露前往苏联做客,此次宴会才得以在热闹的气氛结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这场离奇的饭局,也让人们感到颇为奇特。
他是一位真正的实践主义的哲学家。
哲学家做事跟普通人做事的区别就像写散文。
前者形散神不散,
后者神散光了,唯有其形。
花花公子创始人海夫纳看似放浪形骸,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糜烂不堪。比如什么过生日的时候还让一个裸体女郎端着蛋糕送给他,随便一搜他的形象就是穿着丝绸睡衣,一堆大腿大胸的金发兔女郎四周环绕。
但如果你只是对他流于这样表面的理解,你就分辨不了郭敬明徐波之流与他的区别,甚至你还会觉得郭敬明徐波比海夫纳好多了。
然而事实上,徐波郭敬明之流无论从事业上的成功,社会的贡献,还是人品见识各方面角度,都与海夫纳有些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娓娓道来。
海夫纳出生于1927年一个美国的清教徒保守家庭,非常呆板的家庭,一般我们看美剧,时不时就要亲脸吻头,拥抱两下,动不动i love you之类的。
海夫纳那个家庭是没有的,父母相互之前都很少亲吻。因此在童年时期,海夫纳就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他产生一种激烈的反抗情绪,然而家庭的影响又让他对婚姻持有一种保守的态度。
这就产生了矛盾。一边反抗家庭带来的影响,一边又实实在在的被家庭所浸润出来的价值观束缚着。
我们说,一个人如果在意他人的看法,那么他就会寻求道德,如果他在意鬼神的看法,那么他就会寻求宗教的庇护,然而,如果他在意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矛盾一出,哲学驾到。
海夫纳的第一个人生重要矛盾就出在第一任婚姻上,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出轨了,也就是说他并非妻子的第一个男人,这让他无法接受,成为心结。
而在此前海夫纳还与一位杂货商店的女店员展开恋情,也以失败告终。这段恋情也很惨,在那之后海夫纳就跟很多宅男一样痛定思痛,健身,学习打扮,发誓要从外表上就要成为一个型男帅哥,而且还必须极具的展现自己的个性。
有人读到这,恍然大悟,对呀,你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风流成性,四处把妹,交往无数模特,他这就是报复女人,是一种复仇行为。
你这么想,有道理,但这不是海夫纳,这是郭敬明,是徐波,他们就停留在这个层次。
海夫纳不是,他是哲学家,他懂得超越和升华,他知道如何处理矛盾,处理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痛定思痛后,他带来的不是郭敬明似的复仇,不是徐波似的大种马,也不是罗振宇的咬牙切齿。
高中毕业后,海夫纳去了参军,赶上了二战结束的最后几个月,不过他不拿枪杆子,拿笔杆子,他给各种军务杂志绘制插画,卡通片。1946年退役后,他去了伊利诺伊大学(全美公立前五)主修心理学,兼修创意写作和艺术。接着又去美国西北大学主修社会学和女性研究学硕士课程。美国西北大学虽然不是常青藤联盟,但也是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学。毕业的时候,海夫纳写了一篇关于关于男性性学的研究论文。
在海夫纳的大学生涯中,他热衷于担任各种报纸的一些设计编辑工作,比如《伊利诺伊日报》,《夏福特》这种搞笑幽默的报纸等等。
他默默的积累这些技能和经验,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海夫纳心想当年一战结束以后給美国带来了一个充满着爵士乐和妇女解放运动的繁荣时代,因此按照这个规律,二战结束以后肯定也会有一波洗牌的机会,于是兴致勃勃的希望能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没想到的是,50年代的美国却是一个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性方面都非常保守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的美国女人重新回到家里,服侍着丈夫,养育着孩子,着装也越来越保守。海夫纳觉得时代仿佛在倒退,好像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时期,那个保守而又沉闷的环境。这样压抑的环境让他觉得社会一定出了某种问题,他注意到那个时候美国的男性杂志的内容不是钓鱼,就是打猎,再就是户外运动,非常枯燥无聊,且毫无活力。
他发现机会来了,思虑再三后,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办一个杂志,这个杂志的对象是:
一群深谙世故然而优雅的男人。
对标到现在的中国其实就是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
这本杂志就是大名鼎鼎的《花花公子》
海夫纳找了45个亲友和朋友共筹集了8000美金,再把自己的家具出租出去获得600美元。总共8600美元启动资金,这个金额折合现在人民币大概是224万,然后在自己家里的餐桌上开始了第一期杂志的创办。由于他的眼光独到,从一群三线演员当中挑出了玛丽莲梦露,花了500美金获得了她的照片版权,结果一炮而红,当年卖了53991本,一本50美分,卖了2万7千美金,按照当时的黄金价格和现在的对比,可以算出大约折合现在人民币702万。
224万的成本,一瞬间就变成702万,《花花公子》成功了。
从那以后,玛丽莲梦露一炮而红,海夫纳的《花花公子》也一发不可收拾,从而成长成为了美国出版业的一个超级帝国,一颗闪耀的星。
所以当初他在《君子》杂志找老板要求加5美元,老板不愿意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为这相当于要加1300元人民币。你现在可以试试找老板要求加薪1300元人民币,看结果如何。
《花花公子》这本杂志,在它的创刊词中,海夫纳这样写道:
花花公子不是指颓废的享乐主义者,它指的是一个不把生活看作仅仅是一串心酸眼泪的人。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在世上匆匆而过,生活应该过的有品味。
海夫纳在写下这段创刊词以后,以一个清教徒的坚定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完全不同现在的一些所谓导师,企业家假借以时代变化太快和认知升级来逃避自己的前后言行不一。这就是哲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是一堆乱象,没有灵魂的,追求形式的躯壳,而哲学家则不同,他永远有清晰的主线和自己坚守的底线无论这个底线你认不认可。
实际上《花花公子》上面的内容,美女裸女只是噱头,无论是月度女郎还是明星介绍栏目包括普通女人的众生相刊登的照片都是极具艺术和审美的,健康而又性感的照片。
除此之外,
海夫纳要求更多的则是杂志的品质和可读性,很多严肃内容的作家都在花花公子上面发表了作品,可以列出一大串我们熟知的人物:比如哲学家萨特,画家达利,《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还有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美国前总统卡特的专访。
海夫纳花重金开设一系列专栏,来吸引大批名作家,比如斯坦贝尔,海明威,阿西莫夫等等。一篇稿酬最少支付15000到25000美元的稿酬。
你们再对比下郭敬明徐波咪蒙罗振宇之类給了多少稿酬,邀请的都是什么人,甚至不给稿酬,抄袭的抄袭,反文化的反文化,侵权的侵权,装逼的装逼,扯淡的扯淡,散播情绪搞男女对立。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以为自己可以曲线救国,可以有什么主张,然而其实早就迷失在了商品经济纸醉金迷的海洋中了。
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海夫纳为什么这么做,然而在他的创刊词里面已经包含了他的一切行动的思想和指导方针,在海夫纳看来,美女不仅仅是美女,而是深扎在人性之中的,代表着审美,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是一个多元化的代表,兔女郎也好,花花公子也好,他要彰显的不是简单的一种流于表面的享乐主义,而是一种面对操蛋生活,从容乐观,不总是将生命的旅程视为眼泪,而是将其视为幸福的人生体验的一种复合的,深度的,人生态度。
海夫纳说只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而不是当成负担,努力成为一个敏捷之人,警觉之人,有鉴赏力之人,可以摆脱逆境的人,并且还有很高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花花公子。
无论你是否认可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是自洽的,他的前后是一致的,他的出版帝国以及创办杂志的理念,是贯穿其一生的。
随着《花花公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海夫纳开始全面通过杂志表达自由民主平等的观点,支持民权运动,宣传男女经济均等,社会平等和人流权。在美国历史上,这本办給男性的杂志,却成为了女性争取自由选择权的象征。
海夫纳在出版业的影响我就不多赘述了,我想表述的是,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早期,就应该形成自己的充分,坚定的,经过人生洗礼的并且肯为之追求一生的主张。
越早完成价值重估,就越早的看清这个世界,并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不立则不破。
美国作家纳尔逊·阿格伦参观完《花花公子》杂志社的总部后,说了一句话:“无论这听起来有多么荒谬,它都是事实———那些更早发现与女性的肉体关系是人生的一部分的青年男性,比起对之嗤之以鼻的男性来,更容易赢得女性的尊重。”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如今的少年们成长了都纷纷喊苍老师的原因,越早的认识到与女性的关系,则越早的能够正确的对待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美国,这个启蒙是由海夫纳完成的,而在中国,却是由日本的小电影完成的。当年那些一边看着小电影一边痛骂女优的男生,长大了,当初因为韩寒把松岛枫挂为友情链接而产生激烈骂战的卫道士们也都偃旗息鼓了。
我们这一代终究成长了,可是现在我们除了两性关系,还有社会关系,政治关系,还有世界与我的关系,还有生命与人生的关系都需要重新打破和竖立。
然而如今掌握话语权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呢?
忙着赚钱,收智商税。
生怕赶不上那个智能ai的时代,甚至妄想着永生的时刻到来,而害怕自己没有攒够船票。
较之于当时的美国,处于相同境况的我们,并没有海夫纳,唯有一些沽名钓誉之辈,他们觉得自己因为时代的原因,特别委屈,因而如今从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的怀着某种恨意疯狂的收割我们这些韭菜。
我还是要问一句,
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搞清楚了吗?
如今虽然是自媒体的时代,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打破之后,散落江海,又逐渐落入另外一些更为贪婪的人之手。
许知远说,人要带着偏见看社会。
他们不,他们笑呵呵的看着你,跟你打着哈哈,笑眯眯的,什么话也不说,美其名曰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你也感觉很好,笑眯眯的给钱。
然而久而久之,总有一种空虚之感,好像觉得不踏实。
学习哲学吧,朋友们,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2017年9月28日休海夫纳去世,没有死因,享年91岁
海夫纳生前留下遗言:将自己葬在玛丽莲梦露的墓旁。然而他一生却从未见过玛丽莲梦露。有想法评论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