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还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局限的杨义臣。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这对表叔侄都先后远征高句丽而不胜,隋炀帝更倒霉,三次远征直接导致国内矛盾严重爆发,更因此而失去政权。李世民远征高句丽而不胜,成为这位千古明君至死也无法释怀的遗憾。然而,连续挫败两位天子进攻的高句丽,最后却灭亡在了有“稚奴”之称的唐高宗李治手上,说来也是天意。而隋唐两代天子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如下:
1.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虽然隋唐军队人数浩大,但是对于后勤给养的要求太高,特别是硬件方面对于东北恶劣天气的抵抗非常有限杨义臣。以至于隋代有“勿向辽东浪死歌”,也就是说前往辽东很多时候不是战死而是白白死去。
2. 指挥不当,安排不周,目的不明杨义臣。这是隋唐两代的通病。到底东征高句丽是为了讨伐高句丽还是吞并高句丽,两代人都没有明确。所以,兵力的进攻不能确定固有的攻击目标。战略上的不明确必然造成战术上的混乱。尤其是唐代,唐代攻打突厥时,战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直指敌人的心脏——颉利可汗所在地,而这一目标也被出色地完成了。但是,在攻打高句丽时,唐太宗将过多的兵力放在剪除羽翼的工作上,从而陷入了泥潭。
3. 高句丽国内同仇敌忾,唐高宗能够击败高句丽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高句丽内乱,泉男生,泉献诚父子投降充任向导,唐朝才可以一鼓作气攻下高句丽。从历史上看来,朝鲜半岛之地确实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山多复杂,道路艰难,所以只要是外来势力硬拼很难不造成损伤。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收复辽东地区就不在前进的一个原因。
4. 隋炀帝时期的国家内部耗损已经很大,老百姓为了避免前赴辽东,甚至不惜砸断手脚充残疾来躲避兵役。一些有才华的军官更是逃离中央依附地方势力,长孙无忌的叔叔长孙顺德就是一例。
所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可以说是内外交困的缘故,也是由于他本人对于国内外的具体实情缺乏清晰而准确的判断导致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