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不管对错完全听从父母的话,不给父母解释清楚并且让父母改过。让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生活过的贫困,父母年迈,自己却不出去赚钱来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到了成年却不能够娶到妻并且生下儿子,让父母绝了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其中“绝先祖祀”这句话阐述了为什么不娶妻、生不下儿子是最大的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确立了以崇尚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也即所谓“敬天法祖”。
传统汉族人认为,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家族的血统是由男子来传继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相连,传承永续。在传统汉族文化传统习俗中认为,人死后如果没有人供奉祭祀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无处安生,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不娶妻无子是最大的不孝。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弘扬孝道文化的同时摒弃那些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后"到底怎样解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在头条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以下是我的理解。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谁人,又是何意?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经查资料考证,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其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好处。
文中明明写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经过后人断章取义,无视后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将“无后为大"曲解为"无子嗣,而大不孝"。
二、为什么把“无后"说成“没有子嗣",而且误传了两千多年?
经查阅史料,是汉代人赵岐所做的《十三经注》中,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进行了曲解。文为“于礼有不幸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也,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他们,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其中把“无后"解释为“不娶无子",有人误认为这是孟子说的话,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这是赵歧个人的理解,而让孟子为其无端背上了两千多年的黑锅。正因为这种误传,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
三、我对“无后"的理解为“无后德"。
以上,张岐这种脱离“仁、德、孝"的本质,以形式论断孝道的错误诠释,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不结婚,没有儿子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这种逻辑,一个人无论是地痞流氓,还是杀人恶魔,只要给他父母生个儿子,就算是大孝了吗?这显然与孔夫子"除人欲,顺乎天意"、“三纲五常"的精神思想相违背的,也是说不通的。
如果我们非要依文解义的话,从形式上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不孝,是不能事亲。指不孝养父母、爱护家人;第二不孝,是不能事君。指不能恪守本分、忠义行事;第三不孝,是指不能立身行道、成为道德的贤人君子。所以说"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德,不能被人所尊重、学习和效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