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有两个基本要求周邦彦!

周邦彦:“词圣”该评给苏轼、周邦彦还是辛弃疾呢?

1、 在本领域内碾压所有人,包括前人,后人周邦彦。

2、 品德无缺周邦彦,私德无损,思想附合最高标准。

杜甫肯定是符合的,这个小可在之前的某个回答中阐明过。以词而论,东坡可以是词仙,但是以诗为词以及不谐音律一直在无法回避的存在,也就是说,东坡的词达不到碾压所有人!

周美成的词很牛,牛到无可挑剔,甚至有人用评价杜甫诗的“集大成”来形容周美成,在词这个领域之内,能达到这个评语,千古以来,只有他一人。可是他的标签只是体现在艺术上,却不是情操或者情怀上。有小情而无大情,或者说没有机会体现出自己的家国情怀,艺术上达标,但是品德情怀上却没有机会达标。因此,距离这个“圣”存在很多的距离。

辛弃疾应当是在词中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其风格之多变,手法之多样,意象之丰富,结构的精工,情怀之饱满,可谓一个不缺,论家国之精忠,其致力北伐不忘使命更是让无数人称道。生活上似乎也没有可以指摘之处,虽有小妾,亦有庄园,但这却是当时文人的正常状态。

小可认为,辛弃疾是最接近“词圣”的存在,那么他老人家差在哪里呢?小可不怕被喷地说,原因是他不够“苦”,确切地说是不够“贫”,所以没有“磨难加身而不改其志”的经历。

也就是说,在“不动其心”方面辛弃疾做到了,但“不改其心”却没有机会证明。

如果是其它领域,比如书法,绘画领域或许以上三人都可以达到标准,可是诗圣杜甫在前,词圣自然也无法降低标准。而符合这个标准,不仅需要才学,更需要情怀,更需要半生的磨难和艰辛。要知道,杜甫家里没有一床像样的被子,杜甫三天没有吃饭,杜甫浑身是病,杜甫没有官职,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仍然不忘爱国。

他们三个人都没有穷过,也没有机会证明在这么穷的情况下不改初心!

这个条件太苛刻了!

东坡可以是词仙,稼轩可以是词龙,易安可以是词神。

但是,没有人成为词圣。

谢谢邀请!

周邦彦:“词圣”该评给苏轼、周邦彦还是辛弃疾呢?

“宦海沉浮”,这个词真是很形象,在大海里,哪有不沉浮的。翻开历史,沉沉浮浮的,不止周邦彦,也不止是词人。

东晋南北朝时的大诗人陶渊明,动荡于做官与田园之间十余年,儒家传统教育,要求男儿立志入世,达济天下,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总是做不了几天,他便辞官回归田园。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乌台诗案差一点丢了性命,最后被贬海南。名满天下的“苏门四学士”也有相似遭遇。

北宋词人晏殊官拜宰相,快60岁了,却因撰写宋仁宗生母墓志之事,遭弹劾贬为地方官。他的词不同于花间派,他也写愁,但却是积极的愁、美丽的愁。

周邦彦是北宋和南宋之间词坛举足轻重的人,他把宋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的很紧密,只可惜,我们听不到他的音乐美。他也曾多次被排挤逐出朝廷。

上面列举的几位都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拥有不凡历史地位的人,性格柔和、豁达,人品佳,受老百姓喜爱,但官场深似海,纵使有诸多优点,照样“淹死”你。他们与官场相看两都厌,宛若前世的情敌。这可能也是陶渊明多次复归田园的一个原因吧。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崇拜者,被贬的日子,每日必读陶诗,他的豁达心境,也有一部分来自于陶渊明的力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天才不适宜为自己铺平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但总会在后世获得巨大承认……”。

他们是后世景仰的文学天才,却总是坎坎坷坷,沉沉浮浮。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图片来自手机)

《渔家傲》这个词牌名,因范仲淹的一曲“塞下秋来风景异”而为人所熟知,范仲淹的“秋思”词,写得豪放中有柔情,大有唐人边塞绝句的感觉。其实《渔家傲》除了表现豪放风格的边塞之情外,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旖旎之作,比如周邦彦的这首《渔家傲·灰暖香融销永昼》。

周邦彦:“词圣”该评给苏轼、周邦彦还是辛弃疾呢?

此词用凝练传神的语言,表现出了蕴藉明朗的意境,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一位闺中女子初恋时的春日之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女恋爱时那份悸动不安的小美好。上片写景,之后又写到美好的回忆,最后又落脚到现实中,结尾更是余味非常,这在周邦彦的词作中,也是相对比较独特的一首。

周邦彦:“词圣”该评给苏轼、周邦彦还是辛弃疾呢?

渔家傲

周邦彦:“词圣”该评给苏轼、周邦彦还是辛弃疾呢?

周邦彦

灰暖香融销永昼。蒲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

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

上片从室内的现实之景写起,“灰暖香融销永昼”,写这位女主人公面对着香炉,看着香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化为暖灰,袅袅的青烟,盈盈地香气,充满着室内,漫长的白日,在这氤氲的炉香中,满满地流逝着。后来李清照曾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与周邦彦这里的词意,大有相同之感。

接着从室内写到室外,“蒲萄架上春藤秀”,窗前初生的葡萄藤正展开着新叶,有着勃勃的生机,盎然一片。生机通常带来欢乐,词人写这样明亮的景致,足见想突出的是欢乐的心情,春色的秀丽,让人不禁心生美好。

接着写活泼之景,“曲角栏干群雀斗”,栏杆的转角处,正停着几只打闹的鸟雀。词人特意写这些,足见内心是愉快的,同时,也突出了环境的幽静,不然鸟雀怎能如此肆无忌惮?而后面两句,更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情思之深,“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时当三月,杨柳青青,万条垂绦在春风中摇曳,煞是好看。俗话说,境由心生,这位女主人公为什么这样欢快呢?一般词人写春天,不都是表现春愁吗?

下片开头的回忆,便为我们揭晓了答案,“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妙在词人不用“忆”、“思”之类的词语,却能让人感受到这便是回忆之景。一道阳光照耀在这位女子的金钗上,流光闪烁,将这位女子的美丽,侧面烘托了出来。初见时的别出心裁,比正面描写美目流转更有感染力,更让人印象深刻。

接着写她沿着台阶,迎面走来,衣袖上沾染了不少竹粉,由此可见,其内心的小激动。女子天生爱美,衣服上有东西,怎能不整理好呢?可是由于初见情郎,精神全都放在他身上了,竟然忽略了自己衣袖上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当她意识到的这件事的时候,脸上不禁一红,好像饮了美酒一般。也不知道脸红是因为羞涩还是因为喜悦,这就引人无限遐思了。

末二句从回忆转到了现实,“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原来,前面回忆中的美好,只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啊!可是,因为初恋,女主人公这一整天,都沉浸在欢乐的美好之中,足见她对爱情的陶醉,也足见她幸福的感觉。初恋的美好,全都在词人的气氛营造中表现了出来。

周邦彦的这首词,整体而言是欢快愉悦的,这在众多的春愁闺怨词中,可以说相当独特,读这样的诗词,是阳光且积极的,能让人心情变美。